耶稣与父母的冲突
2016-10-19
作者:周元元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讲道内容
讲题:耶稣与父母的冲突
经文:路加福音2:41-52
主讲:周元元牧师
时间:二0一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引言
人类的生活一定存在冲突,因着不同的价值观,像是对金钱的使用、孩子的教养、生命的优先顺序……等,甚至夫妻两人会因为兴趣不同而引发冲突,譬如你喜欢动态的活动、我喜欢静态的休閒,一起出门时,要听谁的?还有更常见的是因利益的对立,像是劳方与资方的不同立场。除了生活一定存在冲突,法国神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欧瑞森(Marc Oraison, 1914-1971)认为:「冲突乃生命现象。出生到世上就已经意味着:陷入冲突。孩童藉由生长过程裡的各种冲突而成长发展:断奶的冲突、叛逆期的冲突、青春期的冲突等。人随时处于自己内心感觉和其超我-即其内在的声音-之间的冲突,而此内在的声音又是受父母的标准在主导。然后是自己与环境的冲突,先是自己的家庭,后是工作的环境。」
所以因着上帝创造我们原本就不同,再加上生命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我们一生都会面对不同的冲突。这个真实性,在圣经裡处处可见。七月、八月是我们教会的外展及亲子月,在今天这个亲子主日时,我们特别来看一个发生在亲子关係中的冲突事件。而且这冲突是发生在耶稣的家庭。耶稣的家庭也会有冲突?
一、耶稣与父母的冲突
故事是这样的:又是一年一度的逾越节了。对犹太人来说,特别是男性,每年有三个重要的节日要前往圣殿,是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身为犹太人的约瑟,带着妻子马利亚和他十二岁的孩子-耶稣,一同上耶路撒冷的圣殿去。说起耶稣的父母,约瑟、马利亚,他们实在是一对不简单的夫妻。因为关于养育耶稣这件事,打从一开始,他们就经历了好多不明白的事。先是天使向他们分别显现,告诉马利亚你会未婚就怀孕生子,告诉约瑟不要休掉马利亚,照样娶她进门,因为这是上帝特别的旨意。然后孩子出生在马槽中,还有牧羊人专程来朝拜,说了天使告诉他们关于这个孩子的事。对于这些事,听见的人都很诧异,而马利亚将这一切不明白的事存在心裡、反覆思考着。虽然有这麽多的疑惑、不明白,但约瑟、马利亚仍是一对敬畏上帝的夫妻。他们忠心生下耶稣,按着犹太人一切的规矩,就是孩子出生满八天,给孩子行割礼;按摩西律法满了洁淨的日子,就带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把他献给上帝;也在逾越节这个重要的时刻,带着十二岁的耶稣去耶路撒冷守节。由此可见,约瑟、马利亚是尽一切所能,按着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养育耶稣长大。
然而,如此尽心的父母,还是免不了会遇到亲子间的冲突。事情就发生在逾越节之后:逾越节结束了,约瑟、马利亚和所有从各地来过节的犹太人一起离开耶路撒冷,可能因为犹太人彼此关係紧密,孩子不一定跟着父母,也会有别人帮忙看着。就像生长在台湾乡村的孩子,通常同一个村庄的成人都认得彼此的孩子。又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让约瑟和马利亚认为耶稣是一同走在人群中的。怎麽知道,在走了一天之后,他们才发现大事不妙,在亲友中怎样都找不到耶稣,耶稣不见了!于是,他们连忙回头去耶路撒冷找人。耶路撒冷是个大城,当亲人朋友都一起待在那里时,安全无虞。但是没有亲人在旁边时,那就是个庞大且危机四伏的地方,充满危险的暗巷、陌生人。每个头脑清楚的父母,都不会愿意将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单独留在那里啊!
已经离开了一天的路程,回去又花一天,再花一天在耶路撒冷裡找啊找、找啊找,这对累翻了的父母、吓坏了的父母,终于在三天后,在圣殿中找到了耶稣。他们原本可能以为会看到一个因为与父母走散三天,内心惊恐不已,一看到他们,就热泪盈眶跑来出抱住他们的耶稣。结果,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看到一个非常平静的耶稣,坐在犹太教师的中间,一边听、一边问。对于这样完全不着急的耶稣,约瑟、马利亚很惊讶,马利亚对耶稣说:「孩子,为什麽你这样待我们?你父亲和我非常焦急,到处找你呢!」真是温柔的母亲啊,要是我,可能会开骂:「你在干嘛啊?我们找你找疯了,你竟然还有閒情逸致坐在这裡跟人高谈阔论?」不管怎麽表达,要说的重点是:你,耶稣,怎麽可以这样对待父母?让父母担心死了却不以为意。耶稣会怎麽回应呢?如果我们是耶稣的父母,我们希望听到他回答甚麽呢?「爸、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让你们担心的。」耶稣的回答是:「为什麽找我呢?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应当在我父的家裡吗?」三天以来,约瑟与马利亚一直为了耶稣担心受怕,可能还暗自责怪自己没有看顾好耶稣,可是耶稣的回答不但没有安慰他们,还再次伤了他们的心。可是说这句话的耶稣心裡好受吗?耶稣说:你们为什麽找我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约瑟、马利亚不明白耶稣为什麽要这样对待他们;耶稣也不明白为什麽他的父母不了解他。
我们看见一对敬畏神的父母、按着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来养育孩子的父母,还是免不了遇上孩子跟他们所期待的不一样的时候。这样彼此期待的落差,对两方来说,都不好受啊。
二、儿女与父母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在我们今日的亲子关係中,仍是非常熟悉的。为人父母的,常常发现孩子有一些跟自己非常相像的部分,但也有让自己相当不明白的地方。像是父母不擅长美术,孩子却超喜欢画画;父母是音乐老师,孩子却不喜欢音乐;父母很外向,孩子却害羞内向;父母建议孩子去唸这个、往这个发展比较好,孩子却选择那个、那个…。我听过不只一位妈妈分享:「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气质,这个文静、那个活泼,这个急、那个慢,对第一个孩子很有用的教养方法,到了第二个孩子完全不管用。」这显示当父母,真难啊~我想在场的父母,都很能体会当时约瑟和马利亚的心情:无法明白孩子到底想做甚麽?无法明白孩子为什麽这麽不了解父母的心?这种难过的情绪,父母会有很深刻的感受。特别在孩子回嘴时,父母更是伤心。
那孩子呢?为人儿女的,他们的心声又是如何呢?有一位成年人的父亲是一位很杰出的建筑师,他很景仰自己的父亲,但随着父亲渐渐年老,他常常听见父亲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实在很失败,因为你阿公总是希望我能成为医生,可是我一辈子都没能完成他的愿望。」这位老先生心裡充满遗憾,无论在专业上他已经做出多麽卓越的贡献,他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他跟他父亲期望的不一样。一个没有受到父母接纳的孩子,一生都有遗憾。为了自己的独特与不同,可能因此跟父母发生口角,不断地诉说、争取,只为了希望父母能认识他,照他的样子来爱他。
另一方面,一个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孩子而担心受怕的父亲或母亲,心裡更深处,在诉说些甚麽呢?孩子啊,我怕你受苦;孩子啊,我怕你不成材;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工作;孩子啊,我怕你找不到对象;孩子啊,我怕你不见了;孩子啊,我怕你不要(爱)我了。古伦神父说:「每一起冲突都揭露我们用来自我安慰的安全感。」那个我们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藏着我们最私密、看作最重要的价值观。那是我们的孩子无法明白的,可能连我们自己也不尽然全然明白的(例如:为什麽生气、为什麽伤心、到底失落了甚麽,我们最害怕甚麽)。
于是,我们发现生命是一份奥秘,这份奥秘,只有上帝完全明白。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也仍有不明白之处,那我们怎麽可能期待我们的父母能完全明白我们?或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能够完全明白他们呢?
三、在上帝眼中,有冲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
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因为父母不明白儿女,或儿女不明白父母而起了冲突,非常合理,连耶稣的家庭也是如此。可是面对无可避免的冲突、完全明白对方又是不可能的事实,那该怎麽继续生活下去呢?或说在一定有冲突的情况下,上帝仍然与我们同在吗?
耶稣面对父母的责备,他没有接受,反倒是说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应当在他父的家。意思是他不只是约瑟的儿子,他是属于天父上帝的。但是,接下来,耶稣没有再多说甚麽,他起身和父母走回拿撒勒去,并且顺从他们。现代中文译本翻译得更白话:「事事都顺从他们」。耶稣没有逃避冲突,在他父母不了解他之处,他勇敢为自己发声。但是,他顺服上帝所创造的秩序,那是无论他比父母多知道多少,他都是他们的孩子,该受父母管教的儿子。所以,他跟着父母回去了,顺从他们、一起生活。
那既生气又伤心、且迷惑的约瑟和马利亚,他们怎麽结束这场冲突?换父亲开口,来教训这个不受教的孩子,骂到他低头?还是一路碎碎念回去,或是以后逮到机会,不断拿出来重複机会教育?圣经说:马利亚把这一切事都存在心裡。存在心裡,在希腊文裡的意思是看穿、看透及承担。这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向度来解释这个字:一种是透过这个事件,看穿这行为背后隐藏着甚麽?我的儿子有甚麽烦恼?他真正想说的是甚麽?以及看见在自己的反应背后,所隐藏的最深渴望是甚麽?另一种角度则是透过这件事,看到自己灵魂深处,在那里,有上帝同在的安全空间。虽然有那麽多的不明白,我仍然可以忍受、承担,并且继续支持着孩子。作者路加没有清楚告诉我们马利亚的存在心裡到底是哪一种解释。但是,这个存在心裡的动作,让她勇敢跟孩子表达她的伤心、不解的马利亚,找到了继续爱耶稣、陪他长大的信心。
在《家庭是人生的冒险》这本书中,我读到一段很美的话:「在上帝眼中,即使有冲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当上帝的拯救出现在这个分裂的家庭时,它就是个受祝福的家庭。家是孕育孩子生长的温暖摇篮,使他能发现自己对世界的使命。孩子会每天成长,逐渐成熟。可是当他们长大时,就要走自己的路,这对父母而言通常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必须像马利亚一样退一步,给孩子自由。」
在耶稣和父母的冲突中,这仍是一个蒙神祝福的家庭。上帝的拯救出现在他们当中,就在他们因为爱裡没有惧怕、坦然表达各自心声的时候;也在耶稣顺服上帝创造的秩序,虽不同意父母的责备,仍与父母一同回去,顺从他们的生活;甚至满满地彰显在马利亚愿意忍受、承担那麽多不明白,继续疼爱、照顾耶稣的行动中。
四、今日,上帝继续祝福我们仍有冲突的家庭
「亲子间永远都能互相了解的那种理想家庭根本不存在。路加所描绘的圣家庭让我们看到,在上帝眼中,即使有冲突的家庭也是蒙受祝福的。」(Magdalena Bogner)
因为爱,所以坦白:直到今天,上帝的拯救仍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每一次因为爱,冒着不被了解的风险,仍勇敢告诉对方我是谁、我需要甚麽的时候。你的孩子还在努力跟你说话吗?他不是跟你唱反调,他好在乎你,希望你能更认识他。
因为爱,所以顺从:但在我们说出来后,仍会遇到彼此无法完全了解、取得共识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爱,而顺从父母,是我们看见上帝拯救的地方。古伦神父说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他们包容我们、呵护照顾我们的那一份爱,也得到他们做人处事的哲学。当一个人能尊重自己的根,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才不会断绝自己的根源,也能真正尊重自己。所以顺服父母不是认为父母都对、毫无瑕疵,顺服是尊重他们已经为了生下我们、养育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有一句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自己成为父母后,都更能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原因绝对不是长大了才发现自己的父母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更懂得感谢父母已经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为爱,所以存在心裡:而对于父母来说,在费尽一切心力仍无法了解自己孩子时,因为爱,而存在心裡,就是上帝的拯救继续发生在我们家庭中的记号。如同前面说的,存在心裡包含看穿、看透及承担的意思。常常听见孩子抱怨父母很爱唸,但若将孩子这样的心声告诉父母时,父母的反应通常是:「甚麽?说我很爱唸,拜託,我没唸出来的,比唸出来的多多了,好不好?」那些父母忍在心裡、没说出来的,就是出于爱的承担;而存在心裡的动作,也会成为父母看穿、看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更多倚靠神的机会。因为「放手不是放任孩子让他跌倒,而是把我们所爱的人双手捧到上帝面前,把我不必、也无法再掌控的事交给祂,并信任祂。当我无法照顾他时,上帝可以;当我不能再保护他时,上帝可以。」
结论
因为爱,所以坦白;因为爱,所以顺从;因为爱,所以存在心裡。这三个方法不是律法,也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让我们发现在不能避免的冲突中,上帝仍透过冲突祝福着我们:带领我们更多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父母、认识我们的孩子,并将一切我们所不能明白的,仰望交託在完全认识我们、鉴察我们的上主手中。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