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不剩,少的不缺
2017-06-14
作者:盧俊义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出埃及记十六:1—36
我们在前面第十五章已经读过以色列人民开始进入旷野地区,且经验到没水口渴的痛苦,圣经说他们曾有过三天找不到水喝,后来虽然找到了水,但是却是「苦的,不能喝」,因此对摩西发出怨言,但是摩西在上帝指引下,将一块木头丢入那原本是苦的水裡,水因此变成甘甜。
旷野,这原本就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当上帝要摩西去带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时候,就一再告诉他们此次出去,乃是要带他们到旷野的地方去敬拜上帝(出埃及记三:18,五:1、3,七:16,八:27),在经过旷野之后,就会是一片「肥沃宽广、流奶与蜜的地方」(出埃及记三:8,十三:5)。在旷野,因为是个缺水的地方,所以除了没有水之外,还缺少粮食,也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一心一意倚靠上帝的带领,和他们过去在埃及的日子,是倚靠人带领完全不同。可是,现在是在旷野的地方,与过去在埃及富裕的物质环境,二者相互比较,现在物质生活几乎完全欠缺,而且所欠缺的是生存所必须的粮食和水,因此,他们时常有一种生命的不安全感。
我们现在所读的第十六章,可以说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体验,他们经验到上帝赐给他们一种非常特别的食物—吗哪,这是连他们的祖先也未曾经验过的食物(申命记八:3)。对以色列人民来说,吗哪的经验是非常特别的,所以他们就常常在叙说出埃及的故事时,一定会说出上帝从天上降下吗哪的故事给他们的子孙听,以表示他们对上帝行奇妙救恩的感谢(出埃及记十六:31、35,尼希米记九:20,诗篇七十八:24,约翰福音六:31)。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一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三节:以色列全体人民离开了以琳。在离开埃及后第二个月的十五日,他们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间的汛旷野。在那旷野中,他们埋怨摩西和亚伦,对他们说:「我们宁愿上主在埃及把我们杀掉算了。在埃及,我们至少可以围着肉锅吃得饱饱的。可是你们把我们带到旷野,要我们在这裡饿死。」
如果我们比较民数记的记载,就会发现以色列人民在抵达汛的旷野之前,曾经在「红海边」扎营停留,然后才继续行进抵达汛的旷野(民数记卅三:10—11)。
这裡提供一个非常清楚的日期—离开埃及后的第二个月的十五日,这种对日期、数字、祭祀、礼仪等的重视,可以很快知道是出自「祭司文献」的资料,因为祭司们对这些资料有兴趣。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的问题,乃是他们的「奴隶性」甚强。一遇到困难就马上回想起早年在埃及做奴隶生活的日子,并且认为过奴隶生活比现在遇到的生存困境还要好。他们很少想到当奴隶等于「不是人」,而是主人的「财产」一样。奴隶的一个特色,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确实不需要有甚么挂虑,因为他们的主人会设法解决这种吃、喝的问题。他们对未来不能有甚么期待,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奴隶,是属于主人的财产,随时有被卖掉的可能,甚至生命也没有任何保障。可是现在,当他们成为一个自由人,可以为自己生活寻找出一片新的天地时,却一再地抱怨生存的痛苦降临在他们身上。其实这也难怪他们,因为他们在埃及实在是住太久了,我说过他们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至少也有接近三百年的时间,已经习惯生活在奴隶的环境下,很少会想到自由的意义是甚么?或是自由的滋味是甚么?
第三节提到在埃及的日子,他们不但可以围着肉锅吃肉,而且还是吃得饱饱的,这句话也可以比较民数记记载他们对摩西说的怨言:「要是我们有肉吃多好呢!在埃及的时候,我们常吃鱼,不用花钱。还有黄瓜、西瓜、韭菜、洋葱、蒜等好吃的东西。」(民数记十一:5)确实是这样,因为当时的埃及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最坚强的大帝国,加上近百万以色列人奴工为埃及从事生产的工作,当然可以提供许多可口好吃的东西。难怪以色列人民现在遇到飢饿时,不只是想到肉,也会想起西瓜、洋葱等这些水果、蔬菜美味的食物。
第四至八节:上主对摩西说:「我要从天上降下食物给你们。人民每天必须出去捡当天所需的食粮。这样,我就可以考验他们,看他们会不会遵守我的指示。到第六天,他们必须捡两天的食粮,准备食用。」
摩西和亚伦对以色列人说:「今晚,你们就会知道是上主把你们领出埃及的。明晨,你们要看见上主的光辉。他已经听见你们的埋怨;是的,我们算甚么,你们的埋怨是对他而发的。」摩西又说:「上主要在晚上给你们肉吃,在早晨给你们充足的食物,因为他已经听见你们对他发的怨言。你们埋怨我们,其实是在埋怨上主!」
第四节可以说是出埃及以来,除了过红海的神蹟外,恐怕就是这个「从天上降下食物」的神蹟最让以色列人民看得傻眼,且是代代子孙都不会忘记的生命大事。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种从天上降下的食物—吗哪,直到今天仍旧是他们一再述说给子孙知道的功课。因为在人的生活体验中,食物只有从地上长出来,不可能有从天上降下来的。但是,圣经告诉我们说:「人是不能;上帝则不然;因为在上帝,事事都能。」(马可福音十:27,参考约伯记四十二:2)确实是这样,上帝既然能从「无」的当中创造出万物,要从天上降下食物当然更是简单。
上帝交代摩西要转告给色列人民两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一,以色列人民每天必须捡当天所需的食粮。二,第六天要捡两天的份。前者是作为「考验」,后者很清楚是与安息日有密切关係。我们可以看出上帝不只带领他们出埃及,也要更新他们的心灵。这种更新的训练是透过捡拾「适量」的食物来考验、改变他们过去那种「不安全感」的心态,进而对上帝的话有绝对的信心。一个人如果对明日没有信心,就会多出私心,养成贪婪的行为,而贪婪在信仰行为上是非常忌讳的。
一九九六年三月,中国在台湾海峡举行飞弹演习,对台湾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许多人积存食物,像居住在金门的人就把米和其他乾粮抢购一空,因为怕会发生战争,担心没有东西吃。食米价钱因此大涨,速食麵也是如此。「不安全感」的声音在大街小巷中处处可闻。这景况在台湾也差不多,只是没有如同金门地区严重而已。
现在,上帝要以色列人民绝对不能捡拾超过一天所需的食量,就是要他们对上帝有绝对信靠的心,上帝用这种方式训练他们。
另一方面,上帝也在这裡明确地说明守安息日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为了确实遵守安息日的严格规定,后来的犹太人发展出一套严谨的规律,明订安息日必须遵守的各种事项,包括拿多少重量的东西,走多长的路,吃多少的食物,吃怎样的食物等等,这些规律都一一写在一本名叫「米示拿」(Mishna)的书中。
第七节和第八节看起来是重複的语句,但都在说明一个重要的主题—埋怨上帝的忠实僕人,等于是埋怨上帝。现在以色列人民埋怨摩西和亚伦,摩西则警告他们,要他们知道这种埋怨等于是埋怨上帝,上帝会听见以色列人民埋怨的声音。
第九至十二节:摩西对亚伦说:「去集合全体人民站在上主面前,因为他已经听到了他们的怨言。」当亚伦对全体人民讲话的时候,他们转头向旷野观望,忽然看见上主的光辉在云端显现。上主对摩西说:「我已经听见以色列人的怨言。你要告诉他们,在傍晚,他们有肉吃;在清晨,他们有足够的食物。这样,他们就知道我是上主,是他们的上帝。」
第九节等于再次强化第七和八节所说的,以色列人民对摩西和亚伦发出的怨言,上帝已经听到且非常清楚,上帝将会亲自解决这件造成他们埋怨的事—飢饿。上帝解决的方式就是出现「光辉」来照耀他们,让以色列人民因看见光辉,进而知道上帝已经出现,转移他们对摩西和亚伦的不满,因为上帝亲自出现,并且处理以色列人民飢饿的问题。
第十三至十六节:傍晚,一大群鹌鹑飞来,多得把全营都遮盖了。清晨,营的四围都是露水;露水一蒸发,在旷野的地面上有一层薄薄像霜一类的东西。以色列人看见这东西,不知道是甚么,就彼此询问:「这是甚么?」
摩西对他们说:「这就是上主给你们的食物。上主曾经吩咐,每人各取所需,每家的每一个人只可捡取两公升。」
从开始预言自天上要降下食物,现在终于出现了!
鹌鹑,这是每年九月、十月间从欧洲大陆因着气候而移居的飞禽鸟类。牠们因为飞越地中海时,通常会因疲倦而在西奈半岛、红海的海边等地带栖息。这种情形就像每年冬季有大量伯劳鸟会过境台湾的恆春半岛一般,数量之多有时也会令人误以为是乌云出现一样,密密麻麻的,多到不能数算。民数记第十一章卅一至卅四节记载这种鹌鹑,飞来的时候,「离地面只一公尺高。牠们停在营地和四周,到处都是,东西南北,绵延好几公里。」诗篇的作者说这是因为上帝行奇妙的作为所致:
「他使东风吹起;他又运用威力激起南风。他使飞鸟像沙尘降落,给他们肉食多得像海滩上的沙。」(诗篇七十八:26—27)
这种景观确实也像台湾东部的兰屿岛一样;在每年三、四月间,都会有大群的飞鱼就像这样飞越该岛,雅美族人用一切方法捕捉飞鱼做为他们的主食。
「一层薄薄像霜一类的东西」(十四节),「以色列人把这食物叫吗哪」(卅一节);
吗哪,这个字原来的意思乃是:「这是甚么?」
也就是第十五节以色列人民看到吗哪时彼此所发出的询问句,是从亚兰文语音翻译过来的。民数记的作者说那是:「形状像芫荽子,色近乳白,…把它磨碎或捣碎成粉,然后煮一煮,做成饼。它的味道像用橄榄油烤的饼。」(民数记十一:7—9)芫荽子,意思是芳香的胶状物。有学者说这种吗哪是一种名叫柽柳树的植物,可能是因一种昆虫的针刺作用,流出分泌物的液体,形成胶状。通常盛产于六月间。阿拉伯人喜欢将这种东西收藏起来,煮开,当作蜜糖吃。
诗篇的作者说,吗哪这种东西是「天使的食物」(诗篇七十八:25),可以想像那是多么好吃、可口。可是这种东西却是他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食物,连他们的祖先也不曾见过吗哪这种食物(申命记八:3)。因此他们才会彼此问说:「这是甚么?」吗哪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第十七至廿三节:以色列人照着吩咐做了,有些人捡得多,有些人捡得少。量的时候,捡多的没有剩,捡少的也不缺;每一个人所捡的刚刚是他所需要的。摩西对他们说:「不准有人把食物留到第二天。」可是有些人不听摩西的话,留下一些。第二天早晨,这些留下的都生了虫,而且有霉味。摩西对他们生气。每天早晨,人人按照自己的食量捡取食物;太阳发出热气的时候,食物就融化了。
到第六天,他们捡取了双倍的食物,每人四公升。民间所有的领袖向摩西报告这件事。摩西对他们说:「上主已经吩咐了,明天是安息的日子,是该向上主守的圣安息日。今天你们把要烤要煮的都弄好,剩下的留在明天吃。」
整个吗哪和鹌鹑神蹟故事的重点就是在第十七、十八两节这裡;这两节经文说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人是否对上帝真的有信心?人是否真的倚靠上帝在带领?从这两节经文可以看出来。基本上这两节经文说出人生命的真实现象:积存财宝多的,不会剩;没有积存财宝的人,在生命中也不会有所缺乏。
第二十节说出人心的「不安全感」,因此他们有人多捡了一些留下来。这可能是他们曾经因为经验到飢饿之痛苦的缘故。但是,也可以看出人贪婪的心从这裡表露出来。在一个团体裡,如果有人想多拿一些,就会使团体的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因为多拿会造成不均。一九四○年代在飢饿的中国,中国×××能够很快窜起,并在五○年代取得统治政权,就是严厉实施「共有」的财产制度,使得原本统治者的国民党一败涂地,原因就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有严重的贫富差距。四○年代××××会盛行在许多贫困的地区,例如非洲、亚洲,尤其是中南美洲,原因就是和社会的贫富差距大有关。
第廿二节说出遵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在安息日之前必须先准备好安息日所要吃的量,以免在安息日因为准备吃的,影响到专心敬拜上帝的情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捡起来储藏到隔天,却因为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日子,吗哪、鹌鹑并不会损坏。若不是安息日,则多捡出来储存到隔天的吗哪、鹌鹑,会因为「太阳发出热气」而变坏。换句话说,虽然是安息日,上帝也在照顾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因此,为了安息日的需要,他们准备的量是平常的「双倍」。
第廿三节是出埃及记这本经书裡第一次说到「安息日」这名词,并且还特别加上一个「圣」字,这是为了强调安息日的重要性而添上去的。
第廿四至三十节:他们照着摩西的吩咐,把剩下的食物留到第二天;这些食物也不生虫也不发霉。摩西说:「你们就吃留下来的食物吧!因为今天是献给上主的安息圣日,你们在营外找不到食物。你们必须在六天内捡取食物,但第七天是安息日,甚么都没有。」
到第七天,有些人仍旧出去找食物,但甚么都没找到。上主对摩西说:「你们到现在还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吗?记住,我是上主;我给你们一天的休息。为了这缘故,我在第六天给你们两天的食物,到第七天,每一个人必须留在家裡,不准出去。」所以以色列人在第七天不做工。
第廿四节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安息日是上帝所设立为「圣」的日子,因此不准有腐败的东西,而留存到隔日的吗哪、鹌鹑都会因「太阳发出热气」融化,或是生了虫,而且有霉味、腐败。但是,因为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日子,是上帝照顾、赐福的日子,就不会发生这种败坏的情形。这和前面第二十节他们因为贪心多取,结果就败坏了,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没有上帝赐福的,留存再多,也将成为腐败的东西。有上帝看顾、赐福的,留存下来就是一种祝福,永不会败坏!
第七天不只是没有吗哪,也没有鹌鹑出现。可是就是有一些人偏偏不信摩西的话。对上帝忠实僕人摩西的不信任,等于是对上帝话语的轻视,因此上帝很不高兴。上帝用很严厉的语句对摩西说:「你们到现在还不肯遵守我的命令吗?记住,我是上主。」这是上帝生气的话语,因为人还不肯把上帝的话不当一回事。我们也可以从这裡看到第三十节开始对守安息日有了强化作用,这种在一礼拜中有六天工作,一天休息、不做工的规律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共同生活准则。不过别忘了圣经告诉我们的,休息的这一天是属于上帝的,应该要献给上帝。
第卅一至卅六节:以色列人把这食物叫吗哪。他像芫荽子,白色的,吃起来像搀蜜製成的饼。摩西说:「上主命令我们留下一点吗哪给我们的子孙,好让他们看到上主从埃及领我们出来时、在旷野中所赐给我们的食物。」摩西对亚伦说:「拿一个罐子,放两公升吗哪在罐子裡,存在上主临在的地方;这是为我们子孙留下的。」上主这样吩咐摩西,亚伦就照样做了。他把罐子放在约柜前面,保存起来。以色列人一共吃了四十年的吗哪,直到他们到迦南定居下来。(当时标准量器的单位等于二十公升。)
芫荽子,这是一种类似香菜的草本植物,成长起来约有二尺多高,果实是圆形,是白色的。味道清香可口,通常用来作煮菜的调味品,在中东的地方很普遍。
罐子,这是一种用金子製造成的金罈子,应该是放在约柜的前面(卅四节),但是希伯来书却说是放在约柜的裡面(希伯来书九:4)。约柜在这裡出现也是很突然,因为约柜是为了要装摩西在山上领受两块法版才製成的(出埃及记廿五:11—22),现在就出现,可以看出这段记事乃是后来加上去的,在以色列人民后期的生活中,将这个罈子放约柜前面已经是行之有年了。
第卅五节看起来很容易以为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漂泊四十年久,好像都是在吃吗哪过日子一样。依照民数记第廿一章五节的记载,以色列民曾经埋怨说:「为甚么把我们领出埃及、要我们死在这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旷野呢?我们再也嚥不下这难吃的东西了!」看,他们曾经为了吃吗哪吃到厌恶。约书亚记裡提到他们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节的时候,吃烤过的麦穗和无酵饼,以后「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吗哪了。从那时开始,他们吃迦南地的出产」(约书亚记五:10—12)。但是,现在他们还未定居下来,因此,说他们一直吃到定居下来,并不是完全正确。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乃是他们在那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旷野之地,上帝确实用吗哪和鹌鹑喂养他们,使他们走过那艰辛的路途,这一点是他们和代代子孙都无法忘记的大事。
这一段经文给我们带来很好的信息:
一、一个基督教信仰团体若要走过艰困的路途,进入上帝应许美好之地,就必须大家有同甘苦的坚强信念,不能存有私心。
我们看到虽然摩西和亚伦一再交代以色列人民在捡取吗哪、鹌鹑的时候,不要捡取超过每一天每一个人所需要的份量,但是,还是有些人不听摩西和亚伦的吩咐,多捡了,并且留到隔天,结果引来上帝的生气。我们也看到上帝有祂奇妙作为,让这些多拿的人,他们手上多出来的部份变成腐败的东西。
使徒保罗在对他所建立哥林多教会,曾有过这样的勉励话说:
「我不是想加重你们的负担,来减轻别人的负担。既然你们现在富足,就应该帮助那些贫穷的。到了他们富足而你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助你们。这样双方面都有机会互相帮助。正如圣经上说:
多收的,没有馀;少收的,没有缺。」(哥林多后书八:13—14)
确实是这样,一个真正属于基督的教会不是只管自己富足就好,而是应该在富足的时候想到那些欠缺的人,帮助他们。这种态度基本上是在见证对上帝的爱有信心,否则就是在表明对上帝赏赐信赖的心不够。
很多人喜欢举出韩国教会兴旺的情形作例子,认为他们就是因为推行禁食祈祷才有今天的教势盛况;其实,我比较喜欢从一九五○年的韩战背景来看他们教会兴旺的原因来看韩国的教会。
一九五○年发生韩国内战,北韩的军队在中国和苏联帮助下越过卅八度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到南韩来避难。许多教会将礼拜堂改成临时难民收容所,许多信徒拿出他们家裡所有的食物到教会去分给那些难民吃、安慰他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大家一起在教会裡渡过那段艰辛的内战日子。由于食物很快就没有了,大家很着急,不知如何才能渡过那未来的日子。有人想到以色列人民在旷野没有东西吃的日子,因此,他们向上帝祈求,就像当年上帝带领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到旷野缺乏食物、水的日子,祈求上帝带领韩国人民也能经过战争期间艰困的生活。当食物严重缺乏的时候,他们祈求上帝的赏赐,期盼上帝也会像赐给以色列人民吗哪一般地赐食物他们。一直祈祷,再祈祷,不停地祈祷,就这样禁食祈祷孕育而出,并且蔓延到整个南韩的基督教会。他们就是用这种禁食祈祷的方式胜过了缺乏食物的困境。没有多久,美国和其他联合国军队就接连而来,各种援助物资接踵而至,飢饿的危机逐渐解除。当他们第一次领到联合国所提供的救助粮食时,他们说那真是甘甜如同吗哪!但是,韩国的人民—尤其是从北韩涌入来的难民,因为体验到南韩教会的爱心,以及用禁食祈祷帮助他们度过飢饿的日子,在大战后,他们几乎都加入了教会,成为受洗的基督徒。
这才是韩国教会兴盛的真正背景—以实际爱的行动,与困苦、需要的人同分担生命生存的需要。不能只单独从韩国教会今天的兴旺现象去看,也不能只从他们热心于禁食祈祷的信仰行为去探讨,必须从上述这段历史的见证去反省会比较正确。
这种历史背景至少说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分享就会有馀,自私导致不足。这也是出埃及记作者告诉我们「捡多的没有剩,捡少的也不缺」的真理,这句话也同时说出上帝创造世界的奇妙摄理,是所有基督徒学习分享给别人的重要课题。
二、有上帝的看顾、赐福,就不会有败坏出现。
我们看到上帝一再告诉以色列人民捡拾每天每人所需的量就好,也看到上帝一再要他们记得守安息日的重要性。上帝会这样交代,是因祂有奇妙的安排。
上帝不会叫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上帝要人去做、去遵守的都是人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事。
人最好、也是应该有的态度,就是对上帝要有绝对的信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上帝要以色列人民守安息日,然后在安息日前一天为他们准备足够的吗哪和鹌鹑,并且使之存放到隔天也不会腐坏,因为祂看顾着。看,就是因为有上帝在看顾着,留存到隔天的东西就不会败坏!
今天的基督徒要好好省思这样的事:
我们是否有遵守上帝的话语来过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如果没有遵守上帝的话语,怎能祈求上帝赐福我们所做的一切事工呢?怎能祈求上帝赐福给我们的家庭、事业呢?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的经验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果我们不能得到上帝的看顾、赐福,我们所有积存的都将会因此败坏掉;反之,如果我们真的是倚靠上帝的带领,信靠上帝的话语,在祂奇妙的看顾下,我们即使是积存的少,得到的虽然只是刚好家裡每个人每一天所需要的量而已,也绝不会有缺乏之虑。先知以利亚听从上帝的带领下,即使是在那飢荒的年代,到西顿附近撒勒法一位寡妇的家去住,虽然寡妇的家只有「一把麵粉」和「一点点橄榄油」,神蹟却因此连连出现,使寡妇家裡一直到「上主降雨的那一天,罐裡的麵粉用不完,瓶裡的油也用不尽」(列王记上十七:8—16)。
我们应当记住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在祂的爱裡永不会有缺乏。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