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是「谁」,不是「什么」

2018-09-18 作者:周元元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bf75f26010d1362716f5535196b8c931.jpg
 
        讲道内容
        讲题:是「谁」,不是「什麽」
        经文:弥迦书6:6-8
        主讲:周元元牧师
 
 
        一、前言
 
        有一次,我去嘉义拜访一个朋友。隔天一早,因为教会有事便开车回去。刚睡醒就上路的关係,怕自己精神不好,便一边开车、一边唱歌。看着有点熟悉的交流道,不疑有他,就上交流道了。开着、开着直到遇到收费站(那时候高速公路还有收费站),才发现不对啊!我昨天从台南开上来时没有遇到收费站的。然后,赶紧看一下路边的路牌,看一下我开到哪边了?喔!天啊。我往北开了,根本就开错方向,过了十多公里才发现。我不晓得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犯过那麽迷煳的错?不过,我想有时候人生会不会也是这样?我们认定某些路是对的,才会一直前进,除非有一天,直到发现不对劲才会回头。
 
        十二小先知的系列讲道,今天我们来到弥迦书。一开始,弥迦就对上帝的百姓说:「万民哪,你们都要听!地和其上所有的,要留心听!主耶和华要从他的圣殿指证你们的不是。」(一2)先知跟犹大国的百姓说,你们错了,上帝要指出你们的不是!
 
        二、上帝指证祂的百姓的不是
 
        他们做错了甚麽?先知是在甚麽情境下,来对他们说话呢?先知弥迦是在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期间的先知。在这三个王作王年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攻陷,而他所在的南国犹大也受到亚述威胁日益加增。而外来的威胁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因为这是上帝对于他们的罪所行的惩罚。他们做了甚麽呢?
 
        「祸哉,那些在床上图谋罪孽、筹划恶事的人!天一亮,他们因手中有能力就去行恶。」(二1)「他们看上田地就佔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户主和他的家庭,霸佔人和他的产业。」(二2)「雅各家的领袖,以色列家的官长啊!你们厌弃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三9)领袖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酬劳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三11)凋刻偶像和柱像,跪拜自己手所造的。(五13)这群被称为上帝百姓的人,他们的生活却是图谋行恶、佔据、夺取、欺压、霸佔、屈枉、贪图、造偶像…。主前八世纪早期,上帝的百姓曾不是这样的,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曾在耶罗波安二世和乌西雅的统治下,享有一段和平安康的日子。然而,随着生活的富裕,商业的发展,以色列和犹大在经济结构上有了重大的改变,贫富差距愈来愈大,有权势的人开始滥用权力欺压穷人,原本应该服事上帝的祭司,该赏善罚恶的长官,全都成了为了钱说谎、枉曲正直的人。
 
        三、做事或献祭不是上帝所要的
 
        这麽严重的罪怎能不处理?上帝是不以有罪为无罪的神。然而,弥迦书所要告诉我们的似乎不仅如此。六章3~4节,上帝问祂的百姓说:「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麽呢?我在甚麽事上使你厌烦?你回答我吧!我曾将你从埃及地领出来,从为奴之家救赎你,我差遣摩西、亚伦和米利暗在你前面带领。」回顾上帝对百姓的带领,上帝已经为祂的百姓做了那麽多。当他们犯罪如此严重,上帝责骂他们的不是,那他们该如何回应呢?先知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提出了可能的答桉,他说:「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当献上甚麽呢?难道献一岁的牛犊为燔祭来朝见他吗?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过犯献我的长子,为自己的罪恶献我所亲生的吗?」(6:6~7)按着摩西律法规定,将上帝所赏赐的献上,听起来是他们应该做的。要献上甚麽呢?献上一岁的牛犊吗?通常八天大的小牛就可以当作祭物了,如果献上一岁大的牛犊,那是花费更多成本养大的,是更有价值的祭物,很不错吧?除了牛犊,还有其他的吗?千千的公羊。数以千头的公羊,这是像大卫王、所罗门王这样的君王,才有这样的财力得以献上如此丰盛的祭物。再来,还提到献上万万的油。通常用油献祭,一次不过约一公升即可,所以献上万万的油这是有可能的吗?然后,不仅是东西献上多而又多,祭物也从献东西或动物为祭物,提升到献上人的生命。大家可能会想到创世记22章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然而,那个故事的主轴是要测试亚伯拉罕的信心,而不是真的要他献上自己的儿子。所以上帝后来阻止了他,也提供了祭物。这种以人为祭物的事情是异教文化才有的。从未允许上帝的百姓如此行,先知也强烈地反对它。
 
        献一岁的牛犊、千千的公羊、万万的油河、亲生的长子,这些祭物在数量上丰富无比、远远超过律法所规定的,质量上还到了捨己的地步,甚至愿意牺牲属于自己的孩子给上帝。做到这样的地步,上帝应该会喜欢。特别这是一群被上帝责骂的人,来跟上帝说,上帝啊,我献上超过我所能献上的一切。是否祢可以赦免我们?听起来很合理吧?
 
        上帝要吗?听听先知怎麽说这些献祭的,他说:「难道…来朝见他,上帝岂喜悦…,我岂可…」答桉是否定的。为什麽?难道上帝不是要这样的东西吗?把一切罪恶都避免了,所以祂接纳我们?或说把一切美好都献上,还做的更多,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都在所不惜,这样不是很忠心吗?
 
        这裡面哪裡有问题?以前刚开始在乡村教会服事时,大概一两年后,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状况。那状况是发生在礼拜当中,就像现在我正在讲道的时候。那个我服事的教会,聚会的人数是20到30人不等。从讲台看下去,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有来、谁没来?我发现当当天礼拜人数超过30人时,我讲道会特别有劲。可是,若是讲道前,人数只接近20人,我会心裡很沮丧,讲道时也少了元气。我在意礼拜人数,或说追求人数的增加不是很好的事吗?可是,当我把会友人数的增加,当作我服事最重要的目标时,当一个兄姊那天没有来聚会,我问的不是他怎麽了?他还好吗?我心裡想的是:我都已经探访他过了,他竟然还不来。另外,像是陪伴多年的青年,最后因为一些缘故还是没有留下来,曾一度让我挫折到不行。而乡村没有工作机会,人口一直外移,人只会愈来愈少,增长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实况让我开始质疑教会存在的意义是甚麽?
 
        我在灵修作家―卢云的书《向下的移动》这本书中,看到了问题出在哪裡。卢云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人都被一种想要往上爬的趋势所影响。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都在架构一个往上爬的阶梯,一个通往成功的阶梯。除此之外,我们生命的喜乐也仰赖这样往上爬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奖赏。我们一再被教育胜利是唯一努力的目标,而且愈有影响力愈好。就连爱,也变成一种需要去赢取的东西。而如果没有得到世人所谓的成功,像是有好的学历、经历、财力、婚姻,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努力不够。「我们太懒、太没有纪律、太不良善,我们就是个笨蛋。随着这样的信念漫布整个社会,有愈来愈多的人活在痛苦之中。这个痛苦不只是来自于破碎的家庭或是中年的失业,更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罪咎与羞愧。」「一个人或团体的真正问题,不在于他们对成长与发展的渴望,而在于是否已经把『向上移动』当成自己的宗教。这种宗教让我们相信,成功就代表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而失败必定和我们所犯的罪有关。我们以为所谓的成长,代表的是更健康、更强壮、更聪明、更成熟,以及更有生产力。」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开始逃避那些贫穷的、软弱的、跟不上的。
 
        四、是「谁」、不是「甚麽」
 
        如果不只是不做坏事,或是做更多好事本身都不是上帝要的,那上帝要甚麽?「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麽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六8)
 
        上帝要甚麽?上帝甚麽「东西」都不要!答桉很清楚,上帝要的是「我」!上帝要的,不是东西,是我们。上帝向其子民所要求的是回应上帝的作为的某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样式。上帝的确对他的百姓有所要求。然而,还是要问:是上帝主动召聚他的百姓,还是人先有好的行为才得以被上帝接纳?总是上帝先的,不是吗?这是上帝的邀请。是上帝拯救百姓出埃及,带领他们从旷野进入应许之地,并且让他们成为他的百姓。上帝呼召、上帝先爱,并且主动给予应许。而不是他们先达到了甚麽好行为(道德上的、敬虔上的、知识上的)。是这样,他们才成为上帝的百姓。然后因为清楚明白自己是个罪人、不配的人,却被公义的上帝赦免接纳,于是去行公义。
 
        行公义:「公义」是人们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希望或者抱怨,而是行动。这是一个动态的要求,在先知书,行公义就是为所有的人,特别是帮助穷人和困苦的人,为弱者建立得享平等之结构而努力。对待人像是个人一般。正如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所以一个明白自己是属神的人,就会愈来愈不能忍受弱者的权益受损,无法让自己无视于欺压与剥削。
 
        好怜悯:「怜悯」一词的意义非常丰富。包含爱、忠诚与信实的意涵。特别用在描述「关係」,无论是在婚姻关係里、或是友谊,或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係。当它用在人际关係时,它的意思是具强烈忠诚的爱,如夫妻之间的爱(何2:19),或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爱(撒上20:14)。当它使用在人与上帝之间的关係时,意思也是忠诚的爱。若要维持信实的关係(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神),单靠责任或是害怕惩罚都是不足够的。以色列人需要去爱上帝,意思就是忠实于与他立约的上帝,就像上帝爱以色列一样。
 
        谦卑与神同行:「谦卑」这个字是审慎、小心的意思。「行走」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生命的整体方向(4:2,4:5,6:16)。所以谦卑与上帝同行的意思,就是谨慎地将上帝放在第一位,按上帝的旨意来活。因此行公义、好怜悯、谦卑与上帝同行这三个行动是关于一个人全部的生活,以及他活出来的价值观。是人与人、人与上帝和好的关係。这才是上帝真正在意的,是上帝要人回应的,而不是用任何所做的好事,或不做的坏事来换取、得到这份关係。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跟上帝的关係是对的(谦卑与上帝同行),那这个人不需要担心要做甚麽才能讨上帝的喜悦,或能否得到赦罪的恩典。如果一个人跟上帝的关係是不对的,那任何礼仪上的虔诚,献祭,怜悯的行为,或是任何神学上的坚持,都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今天诗班献诗的歌词所写的:「我拿什麽来献给亲爱的救主做永远礼物?我拿什麽来报答疼我的救主,能使祂欢喜?喔,主耶稣,我要尽一生服事祢,日日随祢来行,见证祢极大恩惠。主啊,我感谢祢,我感谢祢的爱疼!祢愿意拣选我,祢拣选我做祢的工!我要听祢的声,随祢来行,为祢来活!我深知我是祢所疼的人。祢的爱感动我!祢的爱充满我!喔,主,我永远属于祢。我永远属于祢。」而我们也才发现「我们蒙召并不是在拥有权力者的中间说话,而是在人们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说话;不是在一切都可掌控的地方说话,而是在人们害怕、感到不安的地方说话;不是在人们对自己很有把握、非常有自信的地方说话,而是在他们勇于怀疑、敢问问题的地方说话;简单来说,我们不是要在人们仍就活在不实虚幻、以为自己永垂不朽的想像中说话,而是要在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自身破碎、平凡、脆弱的人性中说话。身为基督的跟随者,那赤裸裸的、无助、软弱的世界,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在那裡方能触碰到所有人类同胞的痛苦、愤怒,把上帝的爱和力量带到他们中间,让圣灵亲自加添能力。」《向下的移动》
 
        五、结论
 
        先知问:「我朝见耶和华,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当献上甚麽呢?」(6:6~7)先知答:「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麽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六8)上帝要的不是这些表面的做了甚麽、不做甚麽,而是我们因为明白上帝有多爱我们,我们用我们的一生回应祂。忠实地爱神、爱人,好好对待人。而「是谁,不是甚麽」这件事也提醒我们,不是先问我们是谁?而是先问我们所信的上帝是谁?
 
        「弥迦」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谁像耶和华」?而这也正是弥迦书的结语:「有哪一个神明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他产业中馀民的罪过?他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他必转回怜悯我们,把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你必将他们一切的罪投于深海。你必按古时向我们列祖起誓的话,以信实待雅各,向亚伯拉罕施慈爱。」(七18~20)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