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箴言》第一讲:入门与定向

2022-02-22 作者:李思敬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01f40c0dad8ed59d9e_725_995@2.5.webp

         《箴一1-7》乃是的《箴言》全书的标题及序言,「智慧」人借以告诉我们他(或他们)编辑本书的目的。

 
         那为何《一7》也包含在序言部份呢?按圣经和合本分段的方式,《一6》跟《一7》间断开了。而《一2-6》的格式整整齐齐,一气呵成,而《一7》则跟之前的有所不同,那么,第七节是《箴言》全书的吁节金句,成为独立的标语吗?
 
         箴言的分段
 
         我们将《一7》归入《一2-6》,实为重要。因为每节的《箴言》均有上下两半,「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是上半部,而下半部就是「分辨通达的言语」; 「使愚人灵明」是上半部,下半部便是「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是上半部,而「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就是下半部。若《箴一 7》被视作金句,我们会把焦点只集中在上半部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疏忽了下半节---「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如此便犯了断章取义的弊病。而且,往往下半节才是重点所在。下半部提及「智慧」和「训诲」,作者在《一2》也曾应用这两个词语。第一句先提出「智慧」和「训诲」,最后一句又再多提一遍,首尾呼应。
 
         在《箴言》里,如此呼应俯拾皆是,就以《箴十》为例,《箴言》第二个主要部份由第十章起始,内容谈什么呢? 《箴十1》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 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 」《十5》就作呼应,,说:「夏天聚敛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 」两段经文重覆教导我们谁是「智慧」之子,谁是愚昧贻羞之子。其间《十1-5》是《箴十》的第一个小段落。前人写文章还未晓得用标点符号以作分隔,作者就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第二个小段落以《箴十 6》开首,「福祉临到义人的头;强暴蒙蔽恶人的口」,以《十11》作呼应,「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强暴蒙蔽恶人的口。」
 
         这样,《一2-7》可以在中间分别开来,《一4-5》成了两半的中间位置。 《一2-4》跟《一5-7》论及两群截然不同的人。聆听《箴言》的听众也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愚人、少年人,「愚人」不是指愚蠢的人,应作中性解,指年轻无知,经验不足,唯有碰了钉子,才晓得如何作更好的回应。作者强调他们是学习「智慧」的初学者,各人必会经过这个人生阶段,研读《箴言》, 对他们有所帮助。而作者在《一5-7》改变话题,转而对「智慧人」而论,「智慧人」指那些累积了经验,晓得处事待人。正如在战场里,智者在后方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再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
 
         「智慧人」是否需要研读《箴言》呢? 《一5-7》就是跟「智慧人」交谈。在文法上,《一5》跟《一2-4》截然不同,后者可译作使人晓得,使人领受「智慧」,使愚人灵明,运用了不定词的文法格式。而前者则用了不同的文法格式,让「智慧」人听见,他就增长学问;让聪明人得着「智慧」。句子的改变提醒我们作者在《一5》所针对的对象,跟前有所不同。这些章节全都论及《箴言》的目的,然而对象有别。这两类对象含盖了所有研读《箴言》的人。不论是年轻的初学者,或是有经验者,《箴言》同样叫人有所得着。
 
         对于年轻人而言,《箴言》使他们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他们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无知的人灵明,使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有知识和谋略。句中没有深奥难解之处,然而这三节帮助年轻人的话,有什么焦点主题?三节六句的经文似是平列,然而《一3》下半部「仁义、公平、 正直的训诲」,欠缺了动词,只列出一串的名词,在先知书里,「仁义」及「公平」常常一起出现,如「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五24) 「仁义」及「公平」是《旧约圣经》的重要主题。 「仁义」、「公义」指着正常的情况,人应如何行事。
 
         教人智慧地处身现实世界
 
         今天众多信徒参与研经大会,秩序井然,这就是在正常的状况下,就当如此。纵然安排妥当,但也会有差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家庭里、工作间、教会中总不会连半点困难也没有,当难题出现时,不再处身于正常状况,我们就要晓得处理问题,圣经就用上「公平」这个词。不论身处于正常的情况,或是出现了误会,人当以正直的态度来面对。
 
         希腊哲学家借着他们的语言,来表达出上帝在寂静的亮光中如何完美、如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然而《旧约圣经》则关心人类在罪恶滔天的社会里,在不完美的人生中,上帝如何成就祂的工作。 《箴言》不是教导我们如何活在理想的情况里,也不是教我们找寻理想的乌托邦,而是教我们活在今天的现实中。若人们犯错了,就不晓得如何活下去,即是说他们未曾读过《箴言》。
 
         对「智慧」人而言,他们尝过人际的冲突,从中学了不少的「仁义」、「公平」、「正直」的功课。然而他们也可研读《箴言》,来增长学问。 《七21》再次出现「学问」一词,经文中「巧言」跟「学问」属同一词语,《箴言》教导我们行在「仁义」、「公平」、「正直」的道路上,而「智慧」人学习《箴言》,则可以增长口才,用以说服别人。当彼此争持不下时,「智慧」人受人敬重,他就获邀说话。让「智慧」人研读《箴言》,学习如何教导人。此外,聪明人得着智谋,「智谋」指策略,人欲达致目的,先要评估形势,「智慧」人借助《箴言》,就能增进其行善的技巧。当提醒劝导别人时,总要花点技巧,除了道德正直外,还需要合宜的说话。再者按《一6》,我们还要学习想深一层,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可单停留于表面。当人生要作出重大的抉择时,若我们不晓得高瞻远触,便会吃亏。
 
         上半部以「仁义」、「公平」、「正直」为焦点,下半部也有主题焦点吗? 《一7》便是下半部的主题,而《箴言》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敬畏上帝。这主题在《箴九》再度出现。跟「智慧」人谈这个主题,似乎不大妥当,如果是向无知人论知识的开端,不是更为适切吗?按希伯来文而言,《九10》中「开端」一词, 意即第一件事。而《一7》中,「开端」一语,应译作重要的事,就有如我们登山,直走到山顶,作「智慧」人学习「智慧」,直达山颠,那一点就是敬畏耶和华。
 
         「敬畏」一词在《约拿书》第一章用了多次。风浪大作,船上水手畏惧,约拿吩咐他们把他掉在水里去,水手就大大畏惧,直至他们把约拿掉在海里,风浪平静,他们又大大畏惧耶和华。在这段经文里,「敬畏」一词重覆用了三次。 「智慧」人当懂得惧怕是什么,尽管他们满有经验,满有策略,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学懂了「智慧」,他们最后仍要晓得惧怕上帝。即使是教会领袖或是公司老板,都当晓得惧怕上帝,那便是个「智慧」人。这就是《箴言》的开场白。
 
当我们研读了《一1-7》,便会发现敬畏上帝极其重要,此外「仁义」、「公平」、「正直」也跟敬畏耶和华同样重要。 《箴言》无论提醒「智慧」人,或是无知的年轻人,同样一针见血,作者按着人的弱点,提供不同的学习,指出关键所在,对于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成功,可是《圣经》并没有提供必胜的技俩,只向他们发出「仁义」、「公平」、「正直」的「智慧」。若我们愿意学习,《箴言》教导我们如何累积「智慧」,就是如何累积「仁义」、「公平」、「正 直」。对于「智慧」人,《箴言》仍有所提醒,我们当继续学习 ---- 学习在上帝跟前惧怕,不会变得有恃无恐,教我们看清生命中余下的事情。
 
         学会敬畏神,才有真智慧
 
         这开首七节经文,内容丰富,有十四个关于「智慧」的名词,有七个关于「智慧」的动词。我们只看三个不同类别。刚才我们谈《箴言》的写作对象,分别为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有「智慧」有经验的长者,此外,还有第三类人 --- 愚妄人,他们不等同愚人,愚人只是没有经验,愚妄人则目中无人,狂忘自大,他们藐视「智慧」和训诲。
 
         《箴言》先写年轻人,次写「智慧」人,最后才写愚妄人,把愚妄人跟「智慧」人并列,提醒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别变成愚妄人。 《圣经》对他们提出警告,上帝赋予我们生命,我们要虚心学习如何运用、如何选择。当大难临头时,我们不会自然就晓得遵行上帝的旨意。在《一7》末,经文在提到愚妄人的时候停住了,作者向读者作出警告,究竟我们是那一类人呢?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