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2015-06-18 作者:陈尚仁  
来源:原创我也要投稿

 
作者: 陈尚仁 牧师
圣经: 【马太福音廿章1~16节】
  
       以前在台北桥的桥下,早晨都会有一群做零工的人聚集,他们通常只是一群有劳动力,但是没有特别工作技术的劳工,也没有固定的老板。每天清早,他们就聚集在那里,等候老板来找工人,若是那一天,他们有工作可做,就有收入。若是那天没有老板要雇请他,那他当天的生活就成问题。这种人力市场的景象在台湾现在是愈来愈少见了,但在北京、上海,在许多街头巷尾仍然可看到。  
 
       我们今天所读的经文耶稣的比喻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葡萄园的主人一大早就出去找工人,进去他的葡萄园工作,和找到的工人讲好一天一钱银子,就是一个他连得(a denarius),这是当时一个工人一日的工资。到九点时,主人又看见有人閒閒地站在街上,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意思就是会照他们应该得的给他们。故事到这裡,好像没有什麽特别的地方,一切都很平常。但到了十二点主人也做同样的事情,到下午三点主人还是再找工人,有可能正好是收成的季节,万一下雨,葡萄就会坏掉,所以要赶时间收成。  
 
       但是到了下午五点时,主人再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主人问:「你们为什麽整天在这里閒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  
 
       这个比喻讲到这裡,是第一次被雇的工人开口和主人讲话。主人所问的话本来听起来好像有责备的意思,因为「你们为什麽整天在这里閒站呢?」但是从工人的回答:「因为没有人雇我们」由此我们知道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不肯工作,而是因为没有人要雇用他们。这群人可能看起来比较瘦弱无力,或是年纪比较大,不管是什麽原因,这群人是没有老板要雇用、失业的一群人。  
 
       但是比喻中的葡萄园主人,却没有不要他们,又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这一次主人没有和他们讲起工钱的事,他们也没有问。  
 
       到天黑的时候,主人分工钱,由晚来的人先分,下午五点来的人得到一个他连得,轮到那些早上就进来的工人,他们心想一定会得到更多,不过也是每人一个他连得。领了之后,就埋怨起家主来了:「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做十二小时和做一个小时领一样的钱,这样公平吗?这是一个伦理的问题。
 
       「公平」是一个全人类社会普遍都有的道德观念,但是要定义什麽是公平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简单说就是「对待所有同样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样的方法和态度。对待不同的情况、人或事情,则按其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个原则听起来简单,但是问题很多。「什麽是同样的情形?什麽是同样的人和事情?」
 
       在后现代,我们常听到有人主张,要尊重每个人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人生来就不同。但是,在差异当中,一群人要生活在一起,我们就要问有什麽是大家共同具有的共通性,我们可以照着这个共通性制定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标准呢?
 
       若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又如何按其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呢?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有许多时候,我们听见有人喊:「我们要尊重『他者』」,也就是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但是如果更仔细听,可能会发现,所谓「尊重他者」的伦理坚持,事实上,是要求别人「尊重他」,因为他和别人不同,所以他也不必守社会所共同制定的规则,他就是他口中的「他者」。
 
       每年五月是报所得税的季节,台湾的税负公平吗?为什麽有些人要缴6%,有些人缴交13%、21%、30%或是40%呢?为什麽所得收入多的人,所要缴的税率更高呢?为什麽不是全国的人都缴一样的税率呢?收入多的人缴交比较高的税率,公平吗?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这些清早就入园工作的工人,向葡萄园主人抗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主人对抗议工人的回答有两个很清楚的理由。第一,主人和工人本来就约定了工资是一个他连得,主人有照他的约定;第二,主人给那些晚来的人也是一个他连得,这钱是由主人的口袋中拿出来的,并没有让早来的工人吃亏。所以主人讲:「因为我做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句话也可以译成,「因为我慷慨,你就嫉妒吗?」(NRSV,“Or are you envious because I am generous?”)
 
       公平,刚才我有讲到一个定义就是,「对待所有同样的情形、人、或事情,要用同样的方法和态度。对待不同的,就有所不同。」但是公平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照原来的约定,主人和工人讲定一个他连得,主人就付一个他连得,主人有照这个约定,这就是公平。清早入园的工人会感觉不公平,是因为看见晚来的工人得到一个他连得的工资,所以暗中在想,自己可能会领更多,但是后来的结果并不是照他的期待来发生,令他们大失所望。
 
       所以并不是主人对早来的人失约、不公平,而是早来的人有错误的期待,在失望时,就产生「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感觉。
 
       我们若整体来思考这段比喻,耶稣讲这一段故事,他的用意是「天国就是像这样」。这到底是什麽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经文的上下文,和经文的教会背景,来得到线索。在这段经文的前一章(19:27),彼得问耶稣:「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麽呢?」耶稣有应许他们会得到,但是「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19:30)」接下来在二十章,耶稣就讲这个比喻,讲完了比喻,耶稣又说:「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然后耶稣预言他的受难。马上,耶稣的两个学生,雅各和约翰来求耶稣,将来要坐大位(亦见 马可10:35)。但是耶稣的回答是:人子来是要牺牲、要服事,不是要得到报偿。
 
       计较报偿的人,看到是多少钱、多少权力、多少名声;但是真正认识耶稣、作他学生的人,看到的是耶稣的犠牲受难、上帝的恩典、人的不配、不值得甚至不足够。
 
       上帝国就是像这样。有些人,确实是很早就进来、整天劳苦受热,但是他最后看的是自己的劳苦、不是上帝的恩典;他计较的是自己的利益、权力和名声。另外有一些人,深知自己是软弱的,没有人要雇用的,自己没什麽长处,会作的工也少。这些人在比喻裡面,只有一句话:「没有人雇我们。」所以当他们领受上帝的恩典时,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因那是领受上帝额外的恩典,他们感恩在心裡,这样的人不会埋怨。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的教会,聪明人太多:老实人太少。感觉自己拼命做事的人太多;知道自己软弱的人太少。清早就进来的人太多;知道自己是没有人要请的人太少。容易眼红、计较报偿的人太多;感恩、默默服事的人太少。这可能是马太福音所描述的教会,也有可能是我们今天的教会景况。
 
       「朋友啊,朋友!」(etaire)葡萄园的主人称呼这些早进来、在埋怨的工人。在新约圣经「朋友」这个词只有出现三次,三次都是在马太(跟约翰福音的「朋友」不同),一次是22:12,国王称那些没有穿礼服来赴宴席的人朋友,另外一次,是26:50,犹大带祭司长来捉耶稣时,耶稣称犹大「朋友」。朋友,在当时的话,是用尊敬的口气,来称呼不认识的人。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愿意因为计较报偿,却被耶稣称你作「朋友」吗?
 
       主人问「朋友」:「因为我慷慨,你就嫉妒吗?」是恩典?还是报偿?
 
       从耶稣的这个比喻,我们至少可以反省两件事。第一、上帝国是恩典,还是报偿?在耶稣还没有上字架前,跟随耶稣的人中间,有很多人希望将来会得到报偿。进上帝国若是一种报偿,就应该有论功行赏的观念。做比较多的人自然得比较多,做比较少的人得比较少。进上帝国若是一种恩典,那麽恩典就是出于主人的意思,主人要给奴僕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所有得到的都不是应该得的,因为我们是软弱、没用、没人要雇用的工人。
 
       看「进上帝国是报偿」的人,会计较他得多少,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应得的。看「进上帝国是恩典」的人,不会计较他得多少,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主人的,能得到就是「恩典」,因为本来他就应该是什麽都得不到的人。
 
       在马太福音的教会,可能有犹太血统的基督徒,后来发现,没受割礼的外邦人,不但成为基督徒,甚至还渐渐成为教会的领袖。犹太基督徒心中就产生疑问:主啊!这样公平吗?
 
       在我们今日的教会,也有信主很久的老基督徒,看见信主以前是作恶的、醉酒的、放荡的人,在信主以后,却渐渐在教会中受到敬重,就有人因此产生不满、心生计较。
 
       当我们将上帝国看成是一种报偿时,每个人就会用他自己的标准来量看自己应该得到多少恩典。有人会说:我一年奉献四十万,我五十年前就洗礼,我是第五代的基督徒,我牧会四十年,开拓五间教会,替三间教会建堂,或者是说:我读多少神学。简单的讲,就是「我的功劳比天高」。当我的功劳比天高时,我就应该照我功劳得奖赏。奖赏分不平,教会就起纷争。
 
       但是耶稣称这些人:朋友!就像耶稣对他们说的:你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们。「拿你的,走吧」。
 
       我是我们家的老么,我有一个姊姊,一个哥哥,我爸爸是受传统教育的人,他常常强调,若爸爸不在时,小的要听大的。我感觉很不公平。经过长期的抗争,我爸妈也发现好像有道理。所以后来,他们就儘量公平,我哥中午学校便当有一隻鸡腿,我也要有一隻鸡腿。可是这种公平有问题,小三和小六吃一样多!所以感谢主,我本来都是捡我哥的旧制服穿,但是过没多久,我就穿不下我哥的制服了,所以我就得到新的制服。但是很奇怪,愈是要计较公平,就愈感觉不到自己是公平的被对待。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有很长的时间,一直到有一天,我已经是大人了,我的爸爸也年纪大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为什麽还有这种爱计较的心态,我知道我的父亲疼我,他能给我的,都已经给我了,我为什麽还要计较?我也渐渐明白,我和我哥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人,上帝给我们俩人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恩赐。当我亲自体验到上帝对我的疼爱后,又何必要再和我的兄长计较。
 
       我们的天父,是恩典满满、慷慨的上帝,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祂赏赐的,祂慷慨赏赐许多给我,也慷慨赏赐许多给其他的人。当祂赏赐恩典给别人时,并不会因为这样,就减少祂原本要给我的恩典。我若和天父有一种深入又甜蜜的关係,就知道祂爱我,也清楚祂慷慨的本性,所以在我们心里就不会有嫉妒,也不会和我们的弟兄姊妹计较。
 
       主人慷慨,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你有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上帝对你的爱没有?如果有,就不会再嫉妒了。
 
       从耶稣的这个比喻,我们还可以再反省另外一件事。由早上就进入葡萄园做工的人来看,可知:我们对「公平」的感觉,有很多时候可能会错,所以我们需要经过再三的反省。
 
       关羽是中国民间宗教最受到敬重的人物。但是在《三国演义》裡面,当关公被孙权抓去、斩首以后,关公英魂不散,常常在玉泉山的空中飞来飞去,叫着说「还我头来」,后来遇见一位普静老和尚,劝告他说:你现在要向人讨回自己的人头,但是之前你过五关,所斩的六将,他们要去向谁讨人头呢?
 
       因为我们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的限制,所看到的永远是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角度,人不可能看见自己的后背,就算你是用镜子看,你看见的也只是镜面的反射,不是真正自己的背。
 
       我们对于公平公义的感觉会错,不但会错,而且是常常在错。特别是和自己的利益有关时,我们所讲的「公义」「公平」,有可能只是我的「自我主张」的一种伪装。这就是为什麽,伦理、道德不能只是一种直觉,伦理必须成为一种训练、一门学问。根据道德发展的理论,一个青少年早期的孩子,当他开始在发展抽象思考的能力时,也应该开始学习,不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也要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但是我们很快会发现,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不愿意这样做。我们现今在教会和在社会上,看见的许多乱象,和我们「错误的正义」「错误的愤慨」有很大的关係。
 
       有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公平公义」才是对的,殊不知其实裡面有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盲点。我们唯有在上帝的话语面前,谦卑自己,不断反省,才可能避免错误的「正义感」。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让我们认识到上帝是一位慷慨的主人,每一个在祂园中工作的,都受祂的恩典。我们若清楚祂对我们的恩典,在上帝面前就没有什麽好埋怨的了。当心有不平时,要仔细在上帝的面前省察自己,就会知道是自己的自私、骄傲;或是真正有不公义的事。愿上帝赏赐我们每一个人有感恩和智慧的心。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