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坏爸爸!
2015-06-18
作者:曾昭瑞
来源: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以弗所书六章1-4节
主讲:曾昭瑞牧师
有一本书叫做『富爸爸、穷爸爸』,很多人以为富爸爸就是有钱的爸爸,能助你一臂之力,可以供钱给你,让你少奋斗三十年;穷爸爸就是爸爸很穷,一点帮助都不能给你。然而,这本书不是在讲这个概念,这本书是在说富爸爸与穷爸爸教你怎麽样做理财与人生的决定,不同的观念,使你成为一个有钱或是穷人。同样的一个有好爸爸观念的人,会养育出好爸爸的儿女。一个有坏爸爸观念的人,会养育出一个坏爸爸的儿女。
一、旧约中的爸爸
我与青年们在讨论圣经中爸爸这个主题的时候,发现我们很难在圣经中找到好爸爸的榜样。亚当没有把儿子教好,致使两个儿子手足相残;亚伯拉罕也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他出卖他的太太,并且拿儿子去献祭,如果你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你可能也不是很开心,有犹太人的传说撒拉就是听闻亚伯拉罕把儿子拿去献祭,惊吓过度而死的。至于以撒与雅各皆是偏心;撒母耳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教好,他的儿子不行他的道;大卫对子女间的问题没有处理的很好,子女犯错时,他都假装没看到。从发展心理学来说,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母亲一直佔有绝对的角色,然而,近期却发现父亲对于子女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建立、人际关係型塑以及后来职业的选择,其实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青少年有问题,其实他们最根本的问题都是来自于他童年的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跟他的父母、家人的关係。
二、Fatherlessness所带来的问题
在美国有一个字叫做Fatherlessness,这个字是用来形容没有父亲的状态或是没有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状况。台湾现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的是孩子没有与父亲一同成长。孩子不是没有父亲,但是他的父亲可能去中国做生意,常常在外地,导致孩子常常看不到父亲。如果家庭是这样的状况,又不能有效应对的话,常常会造成下列这些事情:贫困、药物与酒精滥用、心理和情绪健康、教育成就、犯罪、婚前性行为与未成年怀孕,以上状况的百分之七十,会发生在父亲不在家的家庭,或是父母都不在家的家庭。如果父亲不在,那麽母亲就会特别辛苦。或者这位母亲需要一个好的支持团体,举例来说,一叶兰和教会都是好的社会支持团体。
这个礼拜五,社青看一部电影叫做「Rainman 雨人」,这部片是在探讨一位哥哥有高功能自闭症,缺乏沟通技巧,低度同理心,肢体不灵活,但是具有数学方面的天才。他可以在一秒钟回答1398乘以3408的答桉,却无法回答当你拥有十块钱,花掉五块钱后剩多少钱这类的情境问题。因为他无法理解情境的东西,所以很难与人一起生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让人注意的是弟弟Charlie如何找到可以与他哥哥Raymond心灵沟通的方式。
然而,第二次在观看这部片的时候发现,Charlie与父亲的关係并不好。小的时候Charlie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有一次他的成绩拿了全A,想要因此理由借爸爸的车开,可是他的爸爸不肯。所以Charlie在半夜的时候偷开爸爸的车出去玩,被他爸爸发现的时候,他爸爸打电话跟警察说,我的儿子偷了我的车,请把他抓起来。正常的父母应该是会请警察帮忙找孩子,但是Charlie的父亲却是请警察把他儿子关起来。Charlie的父亲让他在警察局关了许多天,Charlie感到很生气并觉得父亲根本不爱他、不在意他。因为这件事情,Charlie离家出走,直到他父亲死了之后他们都没有见面。Charlie变成自私、爱控制和利用人的人,却没有办法与人有实际的互动。儘管这部片不是在讨论亲子关係,却让我们看到跟父亲有亲子问题的孩子,长大常会有许多相关问题的存在。
三、从以弗所书六章1-4节学习做好爸爸
1.身为一个父亲,圣经教导我们不去惹动孩子的怒气
以弗所书六章4节:「当儿女的应该要听从父母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在这整段的经文,一开始强调当儿女的应当孝敬父母,后面却特别针对父亲说到,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为什麽保罗特别强调只跟父亲讲这些话呢?因为只有父亲是爱生气的吗?其实也不一定,有些母亲也很是会发脾气。保罗在这裡只是想要提醒父亲一件事情,在那个年代中,通常母亲都扮演着重大的养育角色。但是,父亲有掌握儿女的生命大权。在罗马的时代,孩子出生后,是要被抱到门外的,父亲有这个责任与权力,决定他要不要留下那个孩子。然而保罗在这裡却一下子把父亲高高在上的权威拉下来。且不论那个年代,保罗说这句话是很难被接受的,连在现在台湾这当今的社会,这句话也不一定被广泛接受。
「惹」这个字原本的意思是「触怒、激发」,也有煽动、引起爆炸与点燃的意思,保罗在罗马书中只有一处用到这个字眼,那是在罗马书十章十九节:「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保罗在这裡用「惹动」的字眼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回到原处,想要表达的也是父亲不要去激动你的儿女生气。为什麽保罗这样讲呢?保罗想要讲的是,其实我们父母会触怒我们的孩子,只是我们对小孩的感受缺乏注意。以前我在管教我的儿子曾语新的时候,虽然打完他后我会去抱他跟他说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他做错事情,曾语新会很生气地不给抱。假如父亲常常触怒孩子,那麽你们的关係就会被凋塑成那样,他会带给孩子根生蒂固的愤怒,这种愤怒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人际关係。这个影响常常被强调在母亲与孩子的关係中,但其实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
作为父亲的人,要知道他对子女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虽然不是全部。但是,父亲是家庭氛围的决定者,父亲在场的时候,很多孩子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怕得罪父亲、惹父亲生气,在这样的氛围下,有些孩子其实觉得家庭气氛是紧张、恐怖的,当父亲在家庭裡面定下这个氛围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去成长型塑人格。所以,现实生活的感觉,是来自于父亲是怎麽去型塑家庭的氛围。我们身为家长,如果在家中营造快乐尊重、和平被接受的氛围,那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长大。如果父亲製造的是紧张、压迫、禁止、抑制的氛围,那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
父亲讲话的态度与方式为这个家庭定下基调。也决定孩子用什麽方式去回应。所以每个做爸爸的,请不要以为你在家裡表现出来的时候对影响孩子不大,其实就算你没有说话的时候,你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些父亲常不在家,妈妈在家自己照顾小孩的时候会对孩子说,你再玩电动玩具,你父亲回来的时候你就惨了!这也说明了,连父亲不在家,他的存在都是有影响性的。
2.当我们不晓得如何爱他们,我们就容易挑起紧张
保罗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做父亲的,如果我们不懂怎麽去爱我们的子女,我们很容易挑起他们的怒气。这裡的激怒,不单单只是指言语上的激怒,很多时候,我们做父亲的,激怒孩子的地方是你的参与不够。这裡有一个提醒,为了我们儿女的缘故,我们要懂得节制,节制就是适可而止、不过分、有纪律。很多父亲都觉得要製造有纪律的家庭,但是,纪律不单是要求孩子,也包括控制我们的脾气、生活方式。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我们是被爱的。」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确定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也许还是会希望有很多的玩具,可以不用写功课,他们会很开心,但这些快乐都是建立在他们确定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我们常常在不知道怎麽去爱我们的孩子下,带给我们孩子伤害。有时候我们会在暴怒中伤害孩子,不一定是你对孩子的暴怒,也有可能是对老婆的暴怒而伤害孩子。有时候是在他有需要的时候,而你拒绝了他。我老婆曾对我说过一句话:「爸爸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通常孩子没有玩伴,这时候,父亲就是孩子最大的玩伴,更胜玩具。但是父亲常常都会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此时就会拒绝孩子,孩子就会感到挫折、沮丧甚至生气。
再来就是在重要的时刻缺席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兵新训的时候,第一次面会,所有的家长都来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的家长是没有到场的,但我却不懂有什麽严重的。其实就是有这麽严重,如果我们在孩子的重要时刻缺席了,他们就会觉得我们不重视他们,因此愤怒生气。每当我在为青年做婚前辅导的时候,我都会问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身为子女,你觉得你父亲在哪一方面做的最好?」我碰到回答最多的是,我的爸爸提供经济来源,让我有无后顾之忧,可以让我好好读书。大多数的子女在背后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背后希望的是,希望我父亲不是只会赚钱而已,而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我们为了要做一个好爸爸,以致于把大多数的时间都跑去赚钱,而没有时间陪伴儿女,但其实儿女们希望的是,爸爸能多陪伴、关心他们。我们常说上帝是同在的上帝,但是如果上帝与我们同在父亲却不与我们同在,这不是很奇怪?在这裡要提醒每一位做爸爸的人,做爸爸的标准要再调高一点,不只单单提供他们生活上的金钱,对家庭的期望也不只是提供自己休息的地方,应该要把标准定在家庭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彼此相爱的地方。其实这个标准没有太高,父亲要把家庭当成是彼此相爱的地方,可以去爱你的太太、女儿、儿子的地方。很多父亲都把家庭看成是休息的地方,这要从根本去改变观念,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
耶稣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儘管这句话不是指亲子关係,但也非常适合形容跟孩子的关係。我们台湾电视广告有一句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你不理小孩,你觉得小孩会理你吗?有很多孩子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他们长大的想法就是,我要脱离这个家庭。所以他们很快就去结婚,交男女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爱他。如果你不想要你的孩子很快就交男女朋友,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给他足够的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3.控制意味着排斥
在这裡我们也要思考一件事情,父母为什麽会去激怒小孩,父母不是应该爱小孩的吗?父亲会触动儿女的怒气,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要控制。他可能想要拒绝孩子或是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保罗说过一句话:「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我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弟兄姊妹,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语言的沟通。如果你与孩子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有言语的控制,你就会触动孩子的怒气。蔡牧师在爱的系列曾经说过:「爱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爱。」如果你想要跟你的孩子有好的关係,就是要跟他沟通。沟通不是叫他听你讲,沟通是两个「主体」的相互倾听。
有三种的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怒气
a.说话而不倾听
做父母的很容易一直讲、一直讲,小孩子都没有机会表达。有一次我看到一对父子在做沟通,因为父亲一直讲、一直讲,孩子就乾脆把手机放在旁边,反正也轮不到他讲,爸妈在电话另一端根本也不知道。
你们有没有每天祷告?你们在祷告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上帝叫你安静,不要再说了,然后变成上帝一直说?可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在子女讲话讲到一半的时候打断一直说,而忘了倾听。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要很小心的倾听。倾听代表接纳。儘管你可能听完还是不认同孩子的意见,但有可能他是对的!倾听,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接纳。就算你不认同。倾听是没有反效果的。你跟孩子的关係,绝对不会因为你倾听,而带来反效果。除非你倾听完都没有回应,倾听带来的效果通常比说话好。
b.要求而不理解
做父母的常常觉得自己经验比较多,所以决定也比孩子好。事实上,我们的经验多,也常让我们做出比较正确的决定。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叫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在大多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对的。很多时候孩子觉得我们是在抑制他们,或许事件过后回头一看,孩子也会发现当初父亲的选择是对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太过要求而没有理解孩子的话,我们会不明白他们正在经历什麽,也会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加诸于他们。我们应该要去理解孩子在经历什麽,他们的处境是什麽,才能懂他们的心声。所以,不单单只是要求,还能够理解,这是需要学习的。
有一种父母的要求不是禁止式的,而是保护式的。保护式的要求也很可怕,像「直升机父母」,父母帮他决定了所有的事情,这种控制到最后其实很可怕,父母保护的太多,所有的决定都已经被选择了,所以他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久而久之也就觉得自己似乎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
c.决定而不谘询
作为父亲,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对孩子负责。有一种比喻这样说,孩子就像一颗树苗,种在我们家的庭院,我们要给他照顾浇水除虫,这样他以后才能长得跟大树一样高。我们会很希望这样,但当孩子越来越大,我们要学会放手,给孩子空间。如果做爸妈的没有给孩子空间,有一天会发现树长出脚来,爬过围栏,穿过马路,逃离这个家,这是非常控制型的家庭孩子做的事情。也许他没有真的离开这个家,但是他的心已经离开了这个家。
4.不要在他们的生命中缺席
保罗说过一句话:「我若将所有的賙济穷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3)这句话不仅在讲我们与别人的关係,也可以应用在我们与孩子的关係。有些爸妈有一种罪恶感,就是他们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孩子要什麽我就给什麽。父母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要想到这句话,我们给了孩子3C产品,给了他玩具、钱、房子、车子,但如果你没有办法给他爱的话,就会像这个这个经节所说的。
今天社会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富少」,意思是父母赚很多的钱来打发孩子,从此养成孩子,凡事用钱来解决,不懂得尊重人,成为一个纨裤子弟。我们做父母的要避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乏的爱。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係相当微妙,小时候孩子常常吵着要跟着父母出门,长大之后就不会跟。我们以为养小孩三十年,养到他们结婚,可是其实他们在十二岁,进入青少年的时候,就开始变得独立了,我们真的能陪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孩子,要记得,不要在他们的生命中缺席。不要只是拿物质的东西替代亲情,这会使他们的内心挫折、沮丧的。
四、父亲是带给孩子自由而非沮丧的(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圣经要我们不惹儿女的气,不是教我们不要理会他们。圣经提醒我们:只是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这是很重要的!圣经教我们不只不要惹儿女生气,而且还要照着主的警戒和教训养育他们,让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能够自己做出好的选择。
1.学习放手交託给主
箴言廿二章第六节这样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有没有学习放手把孩子交拖给主?当你想要这样做的时候你必须很确定一件事情:你的孩子是安全的。做爸妈的都是这样,当你想要放手的时候绝对不会这麽想:就让孩子跌倒好了。在小孩子学走路、学骑脚踏车的时候,你会鼓励他试试看,但是没有人会故意想让孩子摔倒。但我们要很注意的是,你有没有满足孩子在各方面的需求?不单单是生理、心理以及情感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灵性上的需求。唯有用主的教训和警戒好好的教导他们,你才能在放手的时候觉得安心。
2.管教他们为要他们自由
在这裡我们要注意的是:管教不是为了要控制他,而是为了带来自由。创世纪二章24节这样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父母!当圣经第一次提到父母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人要离开父母;这句话对我们非常具有启发性。如果你是一个对子女非常控制的父母,只想着要好好照顾、保护他们,不希望让他们受到任何的伤害,我要告诉你,这种管教的方式是不符合圣经教导的。圣经是要我们照主的道理教育警戒他们,让他们学习有一天可以离开父母。这跟我们华人的文化是很冲突的,对我们做父母的,是很挑战的。但是,如果你懂得用上帝的话语好好的教导他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好好的教训警戒他们,帮助他们长大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所面对的一切负起责任,我认为能做到如此的父母,都是真正成功的父母。
我们要学会去放手,学会让他们离开父母。很多父母在小孩已经当了爸爸妈妈,甚至是当阿公阿嬷以后,都还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出于爱我们可以理解,但真的要学习放手。一个做父亲的人如果可以照着主的话语来建立孩子的价值观,并透过这些价值观,让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当父母不在身旁的时候他们也能分辨什麽是应该做的,什麽是不该做的、什麽是应该追求的,什麽是应该逃避的、什麽是该学习的价值,什麽是该拒绝的价值),那这样的父母就不用再担心自己会想要去控制小孩了。
3.父亲是自由不是沮丧(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
美国有一句话这麽说:(Fathers are for freedom, not frustration.),我想这句话跟圣经歌罗西书三章21节意思是相通的。这节经文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当我们常常拒绝、控制、压抑孩子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孩子失了志气,不与我们继续沟通。一个父亲应该懂得让孩子在上帝的恩典、话语当中长大成熟,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们让他们在信仰裡面学习信仰的价值与选择能力,他们就可以自己做决定得着基督裡的自由。如果我们什麽都禁止孩子,替他们做决定,我们反而会带来挫折,让他们失志。一个好爸爸所能够带给孩子的是,让他在基督裡面经历自由,而不是挫折与沮丧,这是每一个爸爸要学习的。
五、父与子合宜的关係
雅各书五章16节:「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虽然这节经文的原文不是在讲父子关係或是灵性上的医治,而是身体上的医治,但藉由这句话和弟兄姊妹分享。
很多年前基督教书房出了一本书叫做:「家庭会伤人」,我们认为家庭是一个保护、安全、让人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可是,在我们今天实际的生活当中,家庭却是一个伤害人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可能会受到爸爸妈妈的伤害,或者我们也可能伤害爸爸妈妈。如果你的父亲带给你的是挫折,而不是自由,该怎麽办?我要告诉你的答桉很简单,但是不容易,就是原谅你的爸爸。
我的父亲就是fatherlessness的父亲,是一个不在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时常不在家裡,因为他喜欢赌博,常常因为赌博而欠了一堆债就跑掉了。跑掉以后,面对黑道上门要债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我们全家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开灯,不敢发出声音,因为怕有人发现家裡有人而来讨,所以,小时候我们都不喜欢父亲。到了青少年时期以后,我们对父亲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就是「恨」,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痛恨」。不过感谢上帝,他让我认识这个信仰,让我知道我们有一个完全的天父,这个完全的天父跟我们不完全的父亲成了一个对照。在这个信仰的过程当中,感谢上帝让我知道我有一位爱我的天父,也让我知道人都是有罪的,都是不完美的。感谢上帝他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学习彼此原谅,相互接纳。弟兄姊妹,原谅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容易说,如果你的兄弟得罪了你,你要去原谅他七十个七次,但其实你很难去原谅生命中一个深深伤害你的人,特别当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你父亲或母亲的时候。
我必须承认在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我是没有原谅我父亲的,但是我并不是要在这裡控诉,而是要跟你们说:唯有在认识这个信仰,知道人是不完全、有罪的,并且相信我们必须彼此原谅接纳,我们才能去面对这样的父亲。这不是我们知道以后马上就可以做到的 ,而是需要漫长时间去学习的。对我而言,在我开始去认识体会我的父亲为什麽会是这样的爸爸的时候,我更深的去经验体会到原来我父亲的爸爸也是一个fatherlessness的爸爸,也是一个不在的爸爸,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爸爸。在体会到我的父亲是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子以后,我又怎麽能期待我的爸爸会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呢?我并不是在替他脱罪,但我开始觉得这样很公平,如果他的父亲是那麽的不完全,他对父亲角色的认识是那麽样的少,我怎麽能期待他面对我的时候能够扮演一个完美的父亲?所以我渐渐能够接受我的父亲就是如此,而我能够接受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知道我的父不可能回到我的小时候,把我抱起来或是牵着我陪我玩,带我去棒球场看球,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我只能从这当中走出来,我不可能要求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当我对这点有很深刻理解的时候,我开始做了一个选择,就是接纳我爸爸的现况,而不是去抱怨控诉他。
这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我觉得是一件可以慢慢学习的功课。当我这样学习的时候,我学会一件事情:我可以接纳、接受他就是我的爸爸,即使他真的不完全,有很多缺点,也没有好好的照顾我。我不会要求他要改变什麽,我就是照着他的现况接受他,这很像上帝就是照着我的现况接纳我。在我还没有认识上帝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我也是有很多的缺点和问题,可是,上帝就是照着我的现况接纳我,没有要我先改变什麽。
在上帝爱的当中这是一种医治,是一种恩典,是基督教的神蹟,它让我们去面对那个曾经伤害我们罪深的人。有时候我会反过来想:如果我连我的父亲都可以接纳了,还有谁是我不能接纳的呢?我要跟你们说,作为一个子女,如果你有一个让你觉得很沮丧很挫折的父亲,开始去学习这个复合的旅程吧,当你走上这条路,你会发现真的很困难,可是你也会发现你的生命真的被调整了。你可以没有愤怒、没有眼泪,可以跟别人分享和父亲之间的关係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被释放、被医治了。
耶稣来是要招罪人,不是招义人,当我们有病识感,体会到我们跟孩子的关係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改变。祷告求上帝帮助让我知道我是一个有罪的人,是一个不完全的人,不是一个完全的爸爸。我们必须先承认这点,不然当我们孩子指责我们哪裡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跟他争辩,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是不完全的。
在华人的文化下,父母要跟孩子认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可是如果你想要跟你孩子复合的话,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要跟他承认你是不完全的,你可能做错了什麽事情,当你这样跟他说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孩子会感受到你的不一样。但这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伤害不是那麽快可以复原的,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去磨合。如果你愿意跟你的孩子打开心门告诉他,为什麽我会有这些软弱,好好的跟他说,然后邀请他跟你一起祷告,我相信那会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完成。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爸爸、好的妈妈、好的子女,但是,我们都要承认我们是不完全的人,这是基督教信仰最基础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可是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不完全,我们的父母也不完全,求上帝帮助我们。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