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宽宏显出的信心
2019-05-03
作者:阿斗
来源:雅博网作者我也要投稿
在前一章经文中,因着迦南地闹饥荒,亚伯拉罕带着亲人迁移至埃及。在埃及经历了信心的考验。法老见撒拉貌美,想要娶她为妻。亚伯拉罕为保命而不敢阻止,差一点因贪生怕死,而让妻子被法老夺去。所幸蒙神保护,平安度过危机。本段出现另一个危机,就是亲人间因利益冲突生出的争议。亚伯拉罕如何处理此事?让我们一起来看十三章的经文。
富裕带来的冲突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2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3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4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5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6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7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创13:1-7)
亚伯拉罕在蒙神应许赐福之后,遭遇到许多信心考验。在埃及的时候,差一点妻子被法老夺去。因着神及时介入,让他平安度过危机。在这件事上,他因祸得福,获得法老送给他的牲畜、仆婢。他带着丰富的牲畜为产业,离开埃及,回到南地。再逐渐回到他原来支搭帐篷的地方,就是伯特利与艾的中间。这地方就是他原先刚进这块地时,筑坛求告神名的地方。
他与妻子,并罗德同行,两家人的产业都极多。拥有丰富的产业是神的祝福,有钱并不是罪恶。可是财富却是对人品格的考验,多少人过不了金钱的诱惑这一关。俗话说:「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朋友亲人在原本白手起家之时,为了共同目标,可以牺牲奉献,忍辱负重。当成功之时,原本可以同享荣华富贵,却在这个时候,为了利益分不平而反目成仇,争得你死我活。亚伯拉罕也遇上了财富到来的考验。当两个人牲畜不多的时候,不觉得有双方有竞争的关系。一旦家大业大,就会为了争取资源而生出竞争。就算两位主要领袖没有不和,两边仆人间也难免会出现互别苗头、利益冲突的现像。如果双方不对底下的人自我约束,小小的争议就可能演变成剧烈的斗争。
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儿。他的父亲哈兰很早就死在迦勒底的吾珥。他跟从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后来一起进入迦南地。亚伯拉罕一路带着他在异乡流浪,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带着他共同承受。亚伯拉罕对他可算恩重如山。如今两个人的仆人间,因为利益冲突,出现了争竞。第7节说:「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在人类社会中,自古就有资源竞争。就算最亲的人之间,也难免会生出利益纠纷。当这种事情发生,正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与度量。两边会各让一部,找出和平解决的方案。还是放任星火燎原,至终演变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让我们来看看罗得与亚伯拉罕的对这件事的反应。神在这件事上必然会告诉我们一些属灵原则。
冲突的化解
「8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11于是罗得选择约但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12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瑪。13所多瑪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8-13)
唐太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平安稳妥的顺境,满朝文武看起来似乎都一样顺从主人。只有在风雨飘摇的困境,才考验出谁还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有的人将个人利益放在整体利益之上,宁可玉石俱焚,也不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有句夸张的话:「我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另外有的人,在个人与整体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刻,愿意放下个人利益,维护整体更大的利益。在亚伯拉罕与罗得的仆人彼此为资源相争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处理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神所喜悦的品格。
争议发生的时刻,亚伯拉罕并没有放任不管,让事态恶化。他以长辈的身份出面处理这事。首先他说出处理的原则:「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亲人间的和平关系是最重要的,当尽一切努力去维持。不只身为领袖双方不参与争竞,就连双方的仆人间也应当努力约束,阻止争竞的扩大。很多组织内部的争竞就是从里面两个小团体的矛盾而来。双方或者有想法的差异,或者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利益。原本都在一个整体的包容力量下团结在一起。当某个小团体的成员,对内部另外的团体发出攻击的时候。就演变成为两派势力的斗争。如果不善加处理,小小裂痕可能造成整个团体的分裂。这种事情在世俗的政zh i圈里,公司组织,可说司空见惯。
亚伯拉罕一开始就先定下处理此事的最高原则,我们是一家人,再怎么样也不要演变成相互攻击、自相残杀。接着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需要处理。亚伯拉罕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遍地不都在你眼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意思就是,在他们眼前的土地这么大,何必自限于小小空间里面。可以各自分开,寻找更多草场,水源之地,让两边的牲畜都可以吃得饱。所谓「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何苦将眼光局限一隅之地,让两边仆人为生存而竞争。这真是一个有远见的想法。亚伯拉罕还放下长者之尊,让罗得先选他要去的地方。照理讲犹太民族先祖应当十分重视尊卑之分。晚辈应当礼让长辈,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晚辈就算有作选择的机会,也当让长辈优先。我们都曾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今天这种传统作风,或许会被人批评为迂腐不化。实际上,即使在今日社会,晚辈礼让长辈,还是身为晚辈收敛锋芒、避免争端,的较佳做法。
不幸的,罗得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见到叔叔愿意让他先选,也就大方地选了更好的土地。第10到11节描述:「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但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这种事如果在儒家文化圈子里,肯定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孔子在五伦中说曾提到:「长幼有序」。传统饭桌上,先为长辈乘饭,然后再乘晚辈。长辈未动筷子,晚辈不能先动。这风俗到今日还是根深蒂固。罗得在四千年前的传统社会,竟然敢与叔叔抢好的土地。这种狂妄的晚辈,在今日的中国,可能被批评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罗得选地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呢?经上说他「举目看见」,就是凭他自己的喜好,当看见讨他眼目喜悦的地,他就想要。他放眼望见约旦河平原,水草滋润,看起来比起另一边的土地更好。就好像神造人时安置人的伊甸园一样。也像埃及地,灌溉沟渠遍布,土地肥沃。当他看见这么美好的土地将会带给他多大的利益,其它的原则就不在他考量之内了。他没有考虑到,当他选择好的土地,叔叔自然就别无选择,拿到差一点的地。如此对叔叔是否不公平?在利益的吸引之下,宁可被人批评贪心,也不愿意自我牺牲。在今日功利至上的社会,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主流。反倒是像亚伯拉罕一样,愿意放下身段,让侄儿先选的这种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罗得这种专顾自己的心态,不是神仆人作选择的考虑方式。人的眼目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在当时他选择看起来最好的地。其实,这块地上的人民,却是贪图逸乐,道德败坏。当罗得作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岂知这块堕落的地,就是将他引致败亡命运的主要因素。第13-14节说:「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瑪。」贪图享受的人都喜欢住在大城市,不只物质丰富,交通方便,更是有许多令人欢愉的娱乐活动。罗得照他偏爱的价值观,作出这个选择。结果,却逐渐迁移帐篷,直到所多瑪。圣经作者对这个城市加上一个评论:「所多瑪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原文用两个形容词「邪恶」「罪恶」,加上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非常地」,来描述这个城市。坏的程度就像是挪亚洪水前那批人一样,「整天思想的尽都是恶」。这样的地方,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罗得竟然放任自己,逐步被吸引去接近它。罪对人的吸引正是如此,起初就是选择拥有一个「赏心悦目」的事物;然后逐渐被它吸引,不能自拔;最终被它辖制,任它宰割。我们在做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是否按照罗得偏好的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情欲为优先,不管神的旨意。
亚伯拉罕却是不一样,他为了解决亲人争竞的关系,宽宏大量,让侄儿罗得先选。当然,他也知道非常可能,好的地被选走,留给他的是不如人的。他不在乎失去他这些眼前的利益,因为他知道神留给他的是最好的。愿意以长者之尊,礼让晚辈。失去的不只是利益,还可能被人嘲笑为愚蠢。被晚辈白白占便宜,面子上也挂不住。亚伯拉罕选择走信心的道路,就算自己的利益损失,就算被人嘲笑。只要所做之事,在神眼中讨神喜悦,那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要对神有极大信心,才可能作出这种选择。他的信心,让他看见更远之事,超过眼前的利益,看到神的信实。既然神已经应许要将应许之地赐给他,那地一定是最好的。虽然,眼前留下的地,连侄儿的地都比不上。亚伯拉罕是个信从神的人,对神的信心,让他超越世俗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他宁可当一个在神眼前,蒙祂悦纳的人,不凭自己的小聪明,去求取令人心醉神迷的罪中之乐。两个人对土地做出了选择,代表两种对神的态度,引致两种极为不同的结局。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会效法罗得,还是亚伯拉罕?
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决不落空
「14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15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16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17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18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13:14-18)
当罗得选择了讨他眼目喜悦的约旦河平原,就离开亚伯拉罕,去追求他所梦想的丰富生活。亚伯拉罕只能选择剩下的,位于西边的迦南地。虽然按照世人眼光,这是次等的选择,在神眼里并不比别人的差。亚伯拉罕仍满怀信心,神在此事上仍然掌权。看似落寞的时刻,他并不孤独。神向他说话,重申对他的应许,一是土地:「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创13:14b-15)当亚伯拉罕预备往西走,前去较不肥沃的土地之前。耶和华神让他先站在所在的地方,举目往东西南北观看。本句话中有「举目」与「观看」这两个字,同样也出现在描述罗得观看约旦河谷美地的句子中,「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两个人都举目,都观看,但是看的心态完全不同。罗得望见土地肥沃丰美,心中被取得这块土地的欲望所吸引。顾不得亲属之情、尊卑之分,就不客气地先选了他想要的地。在他的心里,抓在手里的才是真的。利益当前没什么好客气的。机会都到了眼前,若不大胆抓住,就被别人抢先了。就如同凯撒大帝当年战胜小亚细亚的吉拉城,传给朋友的捷报:「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似乎是向人炫耀,只要我看见的东西,我就想要;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罗得的心态就是如此。
亚伯拉罕却不同。他也举目,也观看,却是听从神给他的吩咐而行。即使眼前望见的土地似乎是次一等的;但他并没有因此失望。反倒是从神对他的话语中得到了安慰。神对他说的话,是重申对他的应许,也就是12章中的后裔的应许:「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2-3)还有土地的应许:「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12:7b)在这个叔侄分开,各往东西的关键时刻,神重申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这给亚伯拉罕很大的安慰,他选的土地似乎比不上别人,但是神没有忘记赐给他土地的应许。既然话出自神的口,就必然会实现。亚伯拉罕此刻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得失的信心。只要是神给他的地,绝对是最好的。虽然现在看不见,但是凭着信心的双眼,可以有稳固的确据。
神所重申的另一个应许是后裔:「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创13:16)有了土地,不可能没有人居住。居住在应许之地上的,就是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后裔。神应许该亚伯拉罕的后裔要像地上尘沙那么多。地上尘沙是无法计数的,意思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会多到数不清。我们要知道,当神说此话的时刻,亚伯拉罕连一个孩子都没有。所踏的土地也不属于他。神答应给亚伯拉罕的两个应许,听在他的耳中,仿佛空中楼阁,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亚伯拉罕的信心就是表现在于,他相信神所说的话。即使眼前看不见任何实现的可能,他仍然相信既然应许出自于神的口,绝不会落空,有一天必然会实现。
在世俗尔虞我诈的风俗中,常常会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而轻然诺,但是说出去的话,超过了能够兑现的能力,最终落得一场空。经历过太多这种背信毁约之事,人很难再相信他人作出的任何承诺。听到了信口开河的应许,总是存着怀疑的心。我们在传福音时,也会遇到他人带着怀疑的眼光猜想,「你说的福音那么好,真的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会不会只是骗人的空话。」
对比之下,亚伯拉罕与今日世俗的态度极大不同,他听到神的话语,就从心底相信。我们不需要将它美化成清心单纯、毫无疑惑的超人,他的信心也是与我们相似,经过一步一步的考验,而逐渐成长的。他也有失败,也有听从谗言而走岔路的时刻。然而,每次失败之后,他总是谨记教训,再次走回神面前。经一生信心高低起伏的路程,至终没有放弃对神的信靠。这就是我们当向他学习的地方。不要将他神化成道德上毫无瑕疵,信心上全然完美的圣人。他也是一个人,所要走过的考验,与我们并无不同。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信心榜样,让我们不能以标准太高为借口,而推托不去行。
领受神重申的应许之后,神命令亚伯拉罕:「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信心所盼望的目标,需要靠着信心所生出的行动来落实。亚伯拉罕不仅是遥望应许之地,神要他一步一脚印地走过去。神还应许他,凡他脚掌所走过的土地,就是神要赐给他的。「得地为业」开始于起初的「举目望见」。先是眼睛望见目标,然后心中生出达成目标的盼望,最后凭着信心朝着目标走下去,能坚持到底的人,就能让神所应许的福分落实在生命中。亚伯拉罕与罗得都望见了各自的目的地,罗得生出的反应是,眼目被利益诱惑,想要将地据为己有,满足自己的私欲。亚伯拉罕则是,思想神曾经对他的应许,虽然现在吃了眼前亏,却深信神不会亏待他,神所应许的土地必然会最终会归到他身上。这信心就是让他坚持一生,不偏行岔路的支持力量。
亚伯拉罕听从神的吩咐,拔起帐篷,起身而行。回到了希伯仑幔利橡树那里居住。这块地当时是属于亚摩利人幔利所有。14章12节记载亚伯拉罕曾经与他结盟。这地方与他最初进迦南地时,暂居的示剑地的摩利橡树是不同的地方。不过,亚伯拉罕在两处都为耶和华筑坛,求告祂的名。亚伯拉罕与神的关系,就在一步一步同行下建立。无论他走到哪里,就筑坛,求告耶和华的名。筑坛就是与神亲近的行动。一个对神有信心的人,不但是将与神的关系当成是内心的感情,同时也表现在他每日的生活中。他愿意求告神的名,向他倾心吐意地说话,也听从神对他的命令。我们这群宣称效法亚伯拉罕信靠神的人,是否有像亚伯拉罕对神的心,常常思念祂。不管经历高山低谷,都愿意回到祂面前,向祂求问,将一切重担交托给祂。信心长进的途径,是不停止追求的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例行公事,但是透过这些例常的与神亲近的行动,我们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神对我们的呼召,不要忽略神对我们的命令,不要松懈对神的信靠。亚伯拉罕一生对神的信靠的心,就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结论
从本章亚伯拉罕如何面对冲突,而愿意以宽宏的心对侄儿让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神的信心。亚伯拉罕信心的对像是神,他相信神给他的产业必是最好的,一点都不会亏缺他。因此,他有一颗超越现实利害得失的心。比起亚伯拉罕,罗得对神的信心就差得远。他眼见摆在他面前的肥沃土地,不愿意放弃这块大好的产业。即使面对自己的叔叔,也毫不客气地争取到手。他重视的是私欲的满足,靠的是自己的雄心与手段。亚伯拉罕的态度则不同,他决心不与亲人争夺利益,不计较眼前的吃亏,相信神决不会亏待他。放眼神预备赐他的土地,虽然看起来不不上别人的,所有权也不在他的手中。但是他抱着信心,盼望神赐给他的福分,最终必要实现。这福分包括土地,后裔、使万民蒙福的应许。比起罗得,他眼前是吃亏了。实际上,神对于信靠祂的儿女是绝对不会亏待的。所应许的福,一点都不会落空。我们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效法亚伯拉罕对神的信心,是否像他一样,有超越短暂利益的眼光,放眼神所赐下,将来要实现的应许。求主加添我们的信心。
【作者简介】 阿斗:雅博网作者,电机专业,罗格斯大学毕业。原为信号处理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全心服侍主。20岁读本科时在团契信主,一直在团契及教会带职侍奉。八年前接受神学装备,之后一直参与圣经教导的工作、担任华神地区联络人、并在多家教会讲道。作品发表于网上博客《阿斗杂记》。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