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得胜的受膏者

2015-11-29 作者:李世峥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0.jpg

  ——《诗篇》第2篇浅析

  从《诗篇》第2篇的内容可知,这是一位受膏者的信仰宣言,他在遭遇重重挑战之际,藉着这篇诗歌宣告自己对上帝的信心,并藉此表达自己必胜的信念,他相信自己必会成为一位得胜的受膏者。“受膏者”在希伯来文中为“弥赛亚”,在希腊文中为“基督”。旧约时代,君王、祭司及部分先知在就任之前都要“受膏”(由上帝所指定的人将膏油涂抹在就任者头上),以此表明他们是被上帝所拣选并为上帝所使用的上帝之仆。因此,这些受膏之人,被称为“受膏者”。可是,旧约圣经中的受膏者很多,这篇诗歌究竟出自哪位受膏者之手?他为何要写这篇诗歌?诗歌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这是我们在理解这篇诗歌时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诗篇》第2篇并未直接指出作者是谁,但从圣经的内证可知,这篇诗歌出自大卫之手。《使徒行传》第4章记载了基督门徒的一段祷告文,其中引用了《诗篇》第2篇的经文,这段祷告文为我们理解这篇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段祷告文如此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你曾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徒4:24-28)祷告文直接引用《诗篇》第2篇,又明确指出这些诗句是大卫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诗歌所写的正是大卫在面临外邦敌国挑战时的宣言。由于这篇诗歌启示了上帝对以色列的祝福与保守,宣告了以色列对上帝的认识与依赖,所以以色列的每位君王登基时,都会在典礼上颂唱这篇诗歌,以作对上帝的感恩,亦作对百姓的鼓舞。

  不过,从《使徒行传》的记载可知,这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不仅仅在于大卫及其后裔的遭遇,更指向了基督的经历,诗歌要藉着大卫的得胜经验,预示基督将来必有的得胜,因此解经家将这篇诗歌称为“弥赛亚诗篇”(《诗篇》中的“弥赛亚诗篇”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诗篇》第2篇具有双重含义,我们必须深思,方可明白其中的属灵含义。

  一、受膏者的境遇(1-3)

  诗歌的开头,大卫开门见山地讲到了他所面临的境遇——作为君王的他,遇到了外邦敌国的挑战,甚至是多个国家的蓄意叛乱。因此,诗人略显烦恼地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诗人的这一段描述非常生动,也非常逼真,阅读这段诗句,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外邦在喧嚷,万民在策划,多国元首聚集一处,商议如何抵挡大卫。商议之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并喊出了口号——“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他们嫉妒大卫王国的强盛,所以想要与以色列抗衡,妄图蚕食他们的国土,掠夺他们的财物。大卫连续质问——“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一方面看到他的烦恼,他必须去面对这些敌人;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的诧异,这些敌人或许自己也感到他们的叛乱有些自不量力,但他们依然妄想放手一搏,所以大卫惊讶他们的虚妄之举。

  大卫登基伊始,首先击败了耶布斯人,收复了耶路撒冷,将其定为首都(参撒下5:6-10),其后又平息了非利士人的骚乱(参撒下5:17-25),并将上帝的约柜隆重地迎进耶路撒冷(参撒下6:1-23)。尔后,“王住在自己宫中,耶和华使他安靖,不被四围的仇敌扰乱”(撒下7:1)。然而,周边敌国终究是以色列的祸患,面对强盛的以色列,他们不肯善罢甘休,总是虎视眈眈,并且蠢蠢欲动。大卫的这首诗歌,极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大卫身为上帝的受膏者,但敌国并不服他,他们要向他宣战。这样的处境,正好预表了道成肉身的基督。《使徒行传》在引用了《诗篇》第2篇“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一语之后,紧接着就讲道:“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徒4:27-28)可见,《诗篇》第2篇的这节经文,正是预言基督的受苦与受难。耶稣基督作为大卫的后裔,按着上帝的应许,要作以色列的受膏者。然而,当时的人群并不愿意接纳他。耶稣降生之初,就有希律王想要杀他(参太2:13-18);工作之初,家乡的人“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参路4:16-37);讲道之时,文士和祭司长“打发奸细装作好人,要在他的话上得把柄,好将他交在巡抚的政权之下”(路20:20);被捉之后,“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太27:1);受死之后,“他虽然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赛53:9)。众人如此敌视耶稣,究竟是何原因?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出来,所以主耶稣曾叹息地说:“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的恨我。’”(约15:25)耶稣在工作中的境遇,与大卫何其相似!

  二、受膏者的依靠(4-6)

  面对敌人的挑战,诗人或许会有些烦恼,但他立刻想到了他的依靠——坐在天上的耶和华,这是他胜过烦恼的力量。他清楚地知道,有上帝与他同在,敌人拿他无可奈何,在上帝的帮助与带领下,敌人的一切行为都将成为徒然之举!在上一节中,大卫已经讲到,外邦及万民的行为是在“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这些人的叛乱其实并不仅仅是针对受膏者的,更是针对上帝的,他们与上帝的受膏者为敌,其实就是与上帝为敌。于是,大卫根本不必惊慌,因为上帝自有主张,他只需专心倚靠上帝就是了。

  “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这些诗句反映了大卫对上帝的认识及对上帝的信仰。

  首先,大卫相信,他所信仰的上帝是全能的。“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这正是对上帝之权能的最好描述。“坐在天上的”当然是指上帝(参诗123:1),“坐在天上”表明他的威严,亦表明他的镇静。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事情会令上帝惊慌失措,“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纵是海覆天翻,上帝岿然不动。坐在天上的上帝,亲眼看见了抵抗受膏者之人的行为,纵然众多敌国集体谋划叛乱,但在上帝看来,这些举动都太幼稚。面对耶和华的军队,纵使他们的军事装备如何精良,但想要战胜耶和华的受膏者,不过是蚍蜉撼树,不过是螳臂挡车,所以他要“发笑”,并且要“嗤笑他们”(《现代中文译本》译为“讥笑这些人的愚蠢”)。全能的上帝不会让敌人的阴谋得逞,他一定会挫败这些人的虚妄之举,“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使他们的一切努力均化为乌有。上帝“不轻易发怒”(诗103:8,145:8),但他的怒气是极其可畏的,一位诗人感叹道:“雅各的上帝啊,你一斥责他们,他们的战马骑士就都死亡。上帝啊,你可敬可畏;你发怒的时候,谁在你面前站得住?”(诗76:6-7,《现代中文译本》)

  其次,大卫相信,他所信仰的上帝是信实的。大卫之所以仰赖上帝的帮助,是因为他坚信上帝的信实。“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这是上帝赐给大卫的一个应许,大卫对此深信不疑。《撒母耳记下》7章记载,上帝藉着先知拿单,把一个重要的应许赐给大卫:“我从羊圈中将你召来,叫你不再跟从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常与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敌;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样。……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下7:8-16)大卫在诗中所写的这句话,并非直接引用了上帝的话语,但这句话与《撒母耳记下》的意思完全吻合。大卫如此说,正是表明他相信上帝藉着先知拿单赐给他的应许是真实的,是可靠的。上帝的应许不会落空,所以大卫相信,上帝一定会给他及时的帮助,使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仇敌的挑衅。

  上帝是受膏者大卫的依靠,亦是受膏者耶稣的依靠。在耶稣基督的工作历程中,虽然布满了艰辛,但他从来没有畏惧,因为他晓得,全能、信实的上帝必然会帮助他。耶稣对门徒说:“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约16:32)因为有天父的同在,所以耶稣并不孤单,并不惧怕苦难。同时,耶稣也有圣灵的帮助,《约翰福音》作见证说:“上帝所差来的,就说上帝的话,因为上帝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约3:34-35)耶稣清楚自己的工作有天父的同在与圣灵的帮助,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祷告,他藉着祷告从上帝那里获取能力,所以他的工作很有果效。

  三、受膏者的信念(7-9)

  想到了坐在天上的那位全能者,大卫的信心骤然倍增,这一段里,他表达了自己必胜的信念——“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

  “耶和华曾对我说”,这是大卫信心的源头,他的信心不是建立在盲目的自信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上。“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上帝对大卫如此说话,是要表明他和大卫有一种亲如父子的关系,“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103:13)。有了与上帝的这层关系,大卫自然会充满信心。然而,上帝似乎觉得这些还并不足够,在此之外又给了他更加具体的应许——“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只要大卫呼求上帝,上帝就必垂听他的祷告,他要将那些敌视大卫的列国成为以色列的国土,使大卫的疆域不断扩张;而那些与以色列为敌的,必然如瓦器般不堪一击,瞬间就土崩瓦解,溃不成军。上帝愿意如此帮助大卫,大卫怎能不坚定地相信上帝呢?因此,他坚定地说:“我要传圣旨。”《现代中文译本》将此句译为“我要颁布上主的命令”,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他要向所有敌对他的人郑重地宣告,有上帝的帮助,没有谁能奈何得了他,任何不甘示弱的敌人,他都不畏惧,他将从容地面对一切挑战者。

  大卫如此相信上帝,上帝也如此为他成全。大卫登基时30岁,作王40年,在他在位期间,经历的战事不在少数,但少有败绩,这一切均得益于上帝的帮助,亦得益于他的信心。在位期间,大卫先后挫败了非利士、摩押、琐巴、亚兰、哈马、亚扪、亚玛力等诸多敌国的叛乱,摧城拔寨,所向披靡,令敌国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参撒下8:1-15)。因此,大卫王国的疆域大大扩展,全盛时期的版图已经接近亚伯拉罕所得的应许,即“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大河之地”(创15: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语),纵然有那么多的敌人仇视大卫,但他们无法拦阻他的脚步,大卫的王位越发坚固,以色列的国力越发强盛。

  面对敌人的挑战,大卫有必胜的信念,所以他得到了上帝的帮助与祝福。主耶稣作为上帝的受膏者,在工作中也常存必胜的信念。因此,诗人大卫的这段诗句,也是在描述基督在世时的经历。“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这当然可以指大卫,但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指向基督的,新约圣经多次提到,这句话是预言基督的(参徒13:33;来1:5,5:5)。耶稣受洗之时及登山变像之时,上帝都亲自宣告:“这是我的爱子。”(参太3:17,17:5)这也是对《诗篇》第2篇之预言的应验。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上帝一定会给他及时的帮助,他坚信这一点。耶稣曾对门徒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太20:18-19)他知道自己将要被恶毒的犹太宗教领袖害死,但他更知道上帝必要使他从死人中复活,这是他对上帝之信念的最好体现。耶稣如此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他们挖空心思地陷害耶稣,但上帝挫败了他们的阴谋,耶稣在受死后三天又复活了。并且,上帝“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将来有一天,“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腓2:9-11)。

  四、受膏者的呼吁(10-12)

  表达了对上帝的信念之后,诗人将笔锋转向了他的敌人,这一回不是宣战,而是劝诫。“现在,你们君王应当省悟,你们世上的审判官该受管教。当存畏惧侍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当以嘴亲子,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受膏者向那些向他发难的人呼吁,不要执迷不悟,乃要悬崖勒马。

  面对敌人的挑战,大卫不想急于应战,他希望敌人们能够好自为之,免得自取灭亡。于是,向他们发出呼吁——“你们君王应当省悟,你们世上的审判官该受管教”。与上帝的受膏者为敌,就是与上帝为敌,大卫由衷地希望他的敌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呼吁他们省悟,并劝勉他们“当存畏惧侍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以嘴亲子”一语,翻译时采用的是直译,读来可能会令读者有些费解。按着原文的意思,这里的“子”应该是指“受膏者”,即前文“你是我的儿子”中的“子”。诗人呼吁人“以嘴亲子”,这与希伯来人的风俗习惯有关,他们以亲嘴的礼仪表明亲者对被亲者的尊敬、友好等。诗人如此呼吁,是要提醒人应当学会尊重上帝的受膏者,否则,“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他在这里再次提到上帝的怒气,是要以严厉的语气警告他们。诗歌的最后,是一句极具感召力的话——“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前面的话语中,大卫都是以上帝的威严来警告他们,但在诗歌行将结尾的之时,大卫又提到了上帝的慈爱。他要告诉敌人:对待与敌对上帝的人,上帝是严厉的,是惩罚人的;对待敬畏上帝的人,上帝是慈爱的,是祝福人的。这是大卫的经验之谈,他经历过上帝的祝福,尝过了主恩的滋味,所以他希望那些敌对他的人也能认识上帝,并经历上帝的祝福。

  大卫的这一段呼吁中,也可以看到受膏者耶稣的形象。纵然敌对耶稣的人多如牛毛,但他并不急于惩罚他们,而是不断呼吁他们悔改,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因为他“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上帝应该是一位严厉的审判官,对罪恶的人和罪恶的事一概严惩。上帝当然是公义的,当然是威严的,但我们不可忘记,上帝也是慈爱的,也是温和的。耶稣时常叹息人的犯罪与悖逆,但他愿意给人悔改的机会。耶稣曾向门徒指出:“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路9:56)因此,道成肉身的耶稣在工作之初,就向人们发出呼唤:“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耶稣的一生,几乎都在传讲关于悔改的信息,将要升天的时候,又把呼唤人悔改的责任托付给门徒——“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

  《诗篇》第2篇是一篇极其美妙的诗歌,大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了人生的艰辛,宣扬了上帝的荣耀,见证了信仰的力量。从大卫的经历中,读者可以看出上帝的奇妙作为,并坚定自己对上帝的信心。大卫写诗时,可能只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然而上帝却引导了他的手中之笔,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渗透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以致让今天的读者可以在这篇诗歌里看到基督的形象。结合两位受膏者的经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全能的上帝正在向世上的每一个人呼吁,回到他的怀抱,饱享他的慈爱。世上的众人,应当及早回应上帝的呼唤。耶稣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