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的比喻
2017-10-13
作者:凡仆
来源:作者原创我也要投稿
经文:太21:23—32
这个比喻是耶稣骑驴进人耶路撒冷后的第二天讲的。在第一天,耶稣进了圣殿,赶出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并且凭着上帝的义怒批评了这些不敬虔的人。同时医治好了到他面前来的瞎子和瘸子。这一切都被祭司长和文士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在讲比喻的当天早晨,他因从路旁的无花果树上找不着需要的果实而咒诅了无花果树,使之枯干,同时以此为例,警戒、劝勉跟随他的人要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能成就一切的事。他讲话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权柄与能力,让跟随的人深受鼓舞,倍受激励,坚定了跟随主的心志。但对那些专爱权柄,希望自己有能力,充满虚荣心的祭司和文士来说,却是一种威胁。他们恐慌不安,想方设法找机会置耶稣于死地。
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对他们平时的表现及内心世界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已经从洁净圣殿的事上看到神的威严,无法拒绝他言语中的权力,也知道他们若不能在他身上看见上帝,在他工作中看出他的神性,就不会相信他对自己是基督所做的见证。故也想找一个合适机会,给他们一个教训,以便使他们那颗被热烙铁烙惯了的心有所懊悔。于是反问他们一个问题:“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这个问题把祭司长和文士置于两难境地。如果他们承认约翰的洗礼,约翰是从上帝来的,那就等于承认施洗约翰所发布的“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是真的,承认耶稣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是神所膏立的那一位。既然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那他们为什么不信呢?这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他们不承认,他们又害怕激起信徒的愤怒。因为施洗约翰传道施洗时,当时有许多人到他那里接受悔改的洗礼。这些人都以约翰为先知。祭司和民间长老经过密谋商议后,回答说:“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荒唐的,不负责任的,保全自己的回答,也是一个丧失天良的假话。他们身为宗教领袖,为公会成员,其职责之一就是区分真假先知。他们竟然不知道。他们这种做法就是自我定罪。这让我们体会到:一个看重权力而过于坚持原则的人,选择答案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不是真理是什么,什么是对的。而是说什么最能遮丑,说什么最安全,说什么对自己最有利。其实,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故意装着不知。这种虚伪的回答表现出了他们顽梗不化,死不悔改的铁石心肠,让耶稣不得不说出比喻,进一步揭露他们的丑恶。
一、比喻本身的意义
在这个比喻中,父亲先吩咐大儿子到葡萄园去做工。大儿子不愿意去,于是粗暴地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他后来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不对,也对不起父亲,非常懊悔,于是又去了葡萄园;父亲又吩咐小儿子去葡萄园做工,小儿子满口答应,十分爽快,但不知何故,最终却没有去。大小两个儿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不能让父亲心满意足,弟兄两个性格各异,言语与行为也不一样。大儿子悖逆顶撞,小儿子弄虚作假;大儿子不听话,也无意听话,小儿子嘴上听话,却无心遵从父命。表面看来,两个儿子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好。
但从圣经看,这两个儿子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有好、坏、高、低之分。这个区别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头的表达。大儿子起初不好,后来懊悔,改过自新,从坏变好了,用具体行动证明了自己;小儿子却口是心非,表面应付,没有真实行动。
二、比喻中的三种人
(一)父亲:在这个比喻中,父亲代表神。父亲没有因为儿子的不敬、不孝、不顺而生气,乃是给予爱和宽容。说明上帝就是爱。
(二)大儿子:那拒绝服从命令,说“我不去”的大儿子,所代表的是那些税吏、罪人与娼妓,代表那些在生活中,天不怕、地不怕而公开犯罪的这类人。这些人不认识自己,根本不承认自己是敬虔的,在他们身上,也不愿意接受上帝律法的约束。当别人指责他们的缺陷的时候,他们一点也不感到惊奇。然而,这些人听了约翰“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道”以后,圣灵感动他们,也刺伤了他们的心,罪与悔改的信息进到他们的心中,并悔改、承认了自己的过犯,于是成为神的儿子,进人了教会这个葡萄园去做工。
(三)小儿子:那说:“父啊,我去”,但却没有去的小儿子,代表的是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文士这类人。他们穿着长袍与宗教上特定的服装,但却口是心非,与神的距离像被逐的人一样遥远。他们虽然口口声声承认神,然而在他们生活的深处,却充满了不顺服和背叛的事实。他们身为宗教领袖,外表道貌岸然,表现出来的是敬虔和礼节,生活内容却缺乏真正的神的生命。正如耶稣在当时所说:“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6、9)。他们对人没有真实的爱,上帝曾呼吁他们在造福世人的事上与他同工。他们口头上虽然接受了这一呼召,但在行为上却不肯顺从。他们依仗自己,并依靠自己的善行,但他们藐视上帝的诫命。因此,主批评这类人为“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一类人,若不悔改,就有祸了。
(四)两种态度:两个儿子代表了两种态度。大儿子不尊重父亲意见,不孝敬父亲,不考虑葡萄园的需要,只顾自己逸乐,背叛和抗拒心态充分表露出来。这种态度伤了父亲的心。幸好后来懊悔,态度改变,父亲的怒气便消除了,就像浪子回家后父亲的表现一样。小儿子阳奉阴违,口里说去,实际不去。这种态度更加可恶。把父亲当作欺骗的对象,拿父亲的尊严开玩笑。这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正如彼得所说,“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到不如不晓得为妙。”(彼后2:21)耶稣讲完这个比喻后,话锋一转,告诉他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他们先进人神的国。那些自以为“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的人很难看见他们属灵上的破产与贫穷的景况。他们在宗教上所受到的尊敬,已经被撒旦利用,用来诱惑他们,使他们相信,他们的义行必然会使他们得胜。然而,他们却看不见耶稣的救恩。结果实在可怜。
三、比喻告诉我们什么
在今天的教会中,也存在着两类人。第一类人:他们的言论比实际行动好得多。他们什么都答应。他们在口头上一派忠贞,句句感恩。可是,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承诺相比却相去甚远。这种句句是,句句对的人,可称为口是心非的人。有些人承认信仰,但生活与承认的完全不相符合。有些人极易以仪式代替信仰,以为遵守各种礼节,沿袭一些传统,便是尽“信教”之能事。今日,有许多人,自称是顺从神诫命的,但他们没有把神的爱从心里流露出来分给别人。基督呼召他们在拯救世人的工作上与他联合,他们只说,父啊,我去,便自觉满足。他们并不去,也没有与从事神工作的人合作。他们在加人教会时严肃许诺,保证接受并服从神的话,愿献身心为神服务,结果没有这样做。他们在平安顺利,不涉及奉献的时候,似乎能履行诺言;可是一旦需要他们实际去奉献,又看见十字架被举起来,就退缩了。他们的责任感随着逐渐消失,明明干犯上帝的罪竟成了习惯。他们的耳朵可能还听得见上帝的话,但灵性感悟的能力却已死去,心灵因而变硬,良心也麻木了。
第二类人:这类人是行动比承诺要好的人。这种人虽句句不,句句错,口头上比较硬,但内心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心灵深处的天良还在,是刀子嘴豆腐心。因此这类人可以称作口非心是的人。这种人往往看出自己的过错而并不文饰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在上帝面前败坏了灵魂与身体,因此就恐惧战惊,深怕自己永远与天国隔绝。他们既知道自己的病状,就要向曾说“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的耶稣那里求得医治(约6:37)。税吏和文士的祷告的例子就是这两类人很好的说明。
四、比喻引出的几点教训
(一)每一个信徒,不论是平信徒,还是教牧人员,都要把耶稣讲的这个比喻作为参照物,以此来对照、检查我们的信仰和侍奉,看我们属于两类人中的哪一类?是要做大儿子呢?还是要做小儿子呢?
(二)圣经说,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作为信徒,作为神的仆人,我们的悔改和善良行动不要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上,要进深,深人到心灵和诚实的地步上。基督徒生活的方式轻于夸口和表态,轻于外面的风风火火而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倒是重于真诚的承诺和行动,重在内在的生命、信心和力量。圣经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约8:31)
(三)每一个信徒,不论是平信徒,还是教牧人员,有了软弱,有了错误,对不起他人,犯了罪,在人的一生总是免不了的。但要紧的则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软弱、要诚心悔改,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如果这样,还是可以再回到葡萄园工作的。圣经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
(四)效法耶稣基督。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4)愿上帝赐福听祂话语而行的人!
【作者简介】 凡仆(网名),实名;王俊,男,第四代耶稣信徒,基督教牧师,金陵协和神学院首期教牧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首期中国宗教界中青年代表人士研修生学历,陕西圣经学校兼职教师,陕西省基督教“两会”驻会同工,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
[ 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