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至死忠心
读经:
启2:8-11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太26:33-35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耶稣写信的目的是呼召得胜的
这是耶稣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信,是给亚西亚七个教会书信里的第二封。启示录的内容,是论到耶稣再来之前,地上将会发生的灾难情形;耶稣预先告诉我们,不是要吓唬我们,更不是要满足我们的好奇,而是希望我们在明白了灾难的严峻后,有努力寻求免去这些灾难的追求。
虽然我们不可能阻止这些灾难的发生,但耶稣在这几封信里,为我们指出了可以免去的途径。从耶稣在这些书信里,最后都有发出“得胜的”呼召,可以知道这就是耶稣对这几个教会每个信徒的期待;尽管这些灾难是空前的惨烈,但只要能成为得胜的,就能免去经历这些灾难的祸害。
具体的免灾过程,从帖撒罗尼迦前书里可以知道,当主再来时,信徒将首先复活(已去世的)或被提(尚在世上的),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4:16-17这时地上要开始特大的灾难,也就是启示录里的大部分内容;那些当时还活着的信徒,因为先已被提,不在地上,也就免去了这些灾难的苦害。
已经去世的信徒,本来就不在地上,和这些灾难无关,为什么也要首先复活呢?从圣经更多的教导可知,他们首先复活在空中与主相遇,虽然不是为了免去地上会发生的灾祸,却关系到接下来有没有与主一同作王一千年的福分。启20:4若在这时没有复活,也就是失去与主一同作王的赏赐。
关于耶稣再来时,教会要在空中与主相遇,在弟兄姊妹中一直有不同的认识;究竟是全教会(只要是真信耶稣的)一同复活或被提,还是只有得胜的信徒有这一福分。由于这是属于将来的事,这两种认识也各有自己的圣经依据,对相关的经文各有不同的认知,我们只能在尊重不同领受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认识。但不论你对复活和被提是怎样认识的,耶稣在这几封信里提出对“得胜的”期待和应许,我们不应以为与己无关,而当严肃认真地对照和遵行。
当耶稣写这几封信时,亚西亚已经有许多教会,为何耶稣在众多的教会中,要选择这七个教会作为收信人呢?虽然圣经没有提,我想这七个教会各自存在的情况,正反映主再来之前,末世教会会普遍存在的情况和问题;通过这几封书信,耶稣特别提醒他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要有得胜的见证和表现。这些内容今日经过圣灵的复述,已经成了圣灵对历世历代教会和信徒的提醒和教导;所以当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就是在读耶稣对我们直接的呼召和教导。
经过苦难不等于都是得胜的
从耶稣写的这七封信里,一般大家的印象,有两间教会是比较好的,就是士每拿教会和非拉铁非教会。但耶稣在给这两间教会的信中,虽然没有责备的话,却也没有称它们为“得胜的教会”;从耶稣向他们同样提出“得胜的”要求,可以知道在这两间教会里,也存在有不得胜的人和情况。士每拿教会经过苦难,不等于就都是得胜的了。
通常弟兄姊妹遇到有来自苦难中教会的信徒,都会带有钦佩的心情,认为一定是比较热心爱主,有美好的灵性和丰富的属灵经历,其实并不一定;因为当苦难临到教会时,各人会有不同的回应和表现。虽然大多数弟兄姊妹是能同心合意,彼此关怀代祷的,但也难免会有失败软弱的情形发生。
事实上,越是苦难的教会,情况往往越是复杂。当教会平安无事时,大家还容易在一起唱诗祷告,彼此相爱相处,没有矛盾,较少摩擦,情况比较简单。但当面对逼 -/迫苦难时,各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有妥协的、有装假的、有否认的、有相互埋怨的、甚至有造谣毁谤、卖主卖友的,不一而足。
保罗在提到末世的情形时,明确指出会有各种离道反教的事发生,包括像卖主卖友这样的情形。提后3:4为何到末世时,这类情形会更明显严重呢?原因就是到主再来之前,黑夜已深,教会的处境会更加艰难;而像这类事情,大多都是发生在受压制的处境之下。试想,如果不是因为祭司长要捉拿耶稣,犹大就是想要卖耶稣,恐怕也卖不掉,因为没有人买。
虽然我们对士每拿教会的情形知道甚少,但从耶稣给他们信中的简单几句话,可以感觉到士每拿教会在面对迫害时,确实是暗潮汹涌,情况复杂的。有一伙自称犹太人,却不是犹太人的,在教会中制造混乱,散布冤屈毁谤的话。当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教会对信徒是不是犹太人,早已没有什么区别,也已经不会有人再要假冒犹太人,可以在信仰上享受什么特权;因此这里耶稣说的假冒犹太人,应当是在映射那些自称信耶稣,却并不真信耶稣的人。
很可能正是这些人所说的毁谤话,作的假见证,成了那几位被下在监里之人的冠冕堂皇罪证。这似乎也是在提醒士每拿的弟兄姊妹,要有心理准备,即使是为主坐 l a o,在教会圈子里也照样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否定的、有幸灾乐祸的、甚至有散布谣言毁谤的;但耶稣在信中安慰他们,不管人怎么说,他是知道的,不会弄错的。耶稣清楚知道,这些散布毁谤话的人,不是“真犹太人”,而且把他们称之为撒但一会的;不一定会有一个有形的帮会组织,但被称为是这一会的人,一定是在帮撒但说话,为撒但办事,达到败坏信徒、拆毁教会的目的。
魔鬼是苦难的制造者
在耶稣的这七封信里,每一封的开头,都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知道的内容则是针对各个教会不同的情况和表现;表明不论教会在怎样的境遇之下,耶稣是清楚了解掌握的。耶稣对士每拿教会的“知道”,是知道他们的患难,会有几个人要被下在监里十日,也知道会有假冒之人毁谤造谣;虽然那几个被下在监里的人,表面上是因为各种客观的理由和原因,但耶稣明确指出,这是出于魔鬼的意思,是他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
从耶稣信中简单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对苦难得到三方面的认识:首先信徒为主所受的苦难,乃是出于魔鬼的作为,并非耶稣的意思。其次,虽然是全教会要面对苦难的困境,但下监的只是几个人,不会是所有信徒;因此不必人人自危,制造恐慌气氛。但也不要只想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应当对那几位为主坐 l a o的弟兄姊妹,有一同受苦的感受,恳切关怀代祷的心意。
此外,耶稣更指出他们要受患难十日,对“十日”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至少说明患难是暂时的、有限度的,不论在时间或次数上,不会是无限的。这一点对在患难中的弟兄姊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安慰,因为在患难中,容易灰心沮丧;魔鬼的欺骗,就是让你因看不到患难的尽头而动摇。因此如果能时时想到,眼前的遭遇只是“至暂至轻的苦楚”,就能因心中有盼望而从新得力。
向来在弟兄姊妹中,论到苦难的原因,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苦难乃是来自神,是神安排苦难作为惩罚,督促我们悔改;另一种则认为苦难乃是来自魔鬼的祸害,神即使有管教,不会到祸害这么厉害的程度,更不会造成无辜死亡的情形。在一般弟兄姊妹中,则大多持折中的看法,认为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这样的弟兄姊妹,在面对每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都会感到困惑,因为事情本身不会告诉你是来自神还是魔鬼;结果只能在两种可能性的模糊中摇摆猜测,得不到明确答案。最后只能对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没有看法、没有答案”,在明白真道上徘徊,得不到长进。
此外,凡认为苦难灾祸来自神的,基本都会从旧约找例证;忽略新约时代耶稣已经开启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现在正是神悦纳拯救的时候,神不再立时施行对罪的惩罚,等候审判的日子来到。
认为苦难来自神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强调神掌权,统管万有,一切事情都离不开神的旨意和安排;即便是苦难,也是出于神,否则就无法说明神作王的地位和权能。这样理解的弟兄姊妹,常把神掌权的范围,局限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把神国度的范围,局限在这个宇宙空间;如果神不在这世界直接掌权,就变成神没有掌权了。
对这一问题,我个人的认识是这样:神国度的范围乃是从无限到无限;宇宙物质世界似乎广袤无垠,大得我们无法想象,但终究是有限的;在无限神的国度里,它不过是神创造的一个部分。世界因为先祖亚当犯罪,罪入了世界,魔鬼乘机把人置于他死的毒钩之下,世界也成了他兴风作浪,恣意妄为的地盘。罗5:12即便如此,也不等于神整个国度都陷落在罪权之下,受到魔鬼权势的影响。
神是他国度全范围的掌权者,不会因魔鬼在地上这一有限的范围,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制造乱象,而受丝毫影响。正如一条河流,不会因为有一处暂时出现漩涡或逆流,就影响整条河流的流向。何况圣经明确记载,神并非不掌握魔鬼在地上的作为,早已安排好等耶稣再来,就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3:8地上现在魔鬼作乱,只是他被除灭过程中的暂时现象。
或有人会问,那耶稣为什么不立刻就来除灭魔鬼的作为呢?这正是全本圣经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为福音广传,给人悔改的机会,才使神一再宽容等待,并非耶稣要耽延不来。彼后3:9
然而不论你对苦难是怎样认识的,耶稣在信中明确指出,是魔鬼要把士每拿教会中的几个人下在监里,这是毋容置疑的;而且从耶稣指出被下在监里的只是几个人,时间是十日,可以知道虽然这一切的发生不是耶稣的意思,但耶稣还是掌握情况的,对魔鬼施加苦难的程度和范围,也是有一定制约的,不会任凭他的儿女遭受过于所能受的。林前10:13
试探和试炼都是来自魔鬼的作为
耶稣在提到魔鬼要把他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后,又提到魔鬼这样作的目的,是要“叫他们受试炼”。也就是不但以坐 l a o恐吓那几个被下监的人,而且杀鸡儆猴,让士每拿每个信徒都因胆怯而变节。由于中文圣经在这里用“试炼”,有些弟兄姊妹以为试炼乃是来自神,试探才是来自魔鬼;这样的话,那几个被下在监里的人,似乎又变成是神要试炼他们,让他们下监经受考验,他们的信心在经过试炼后,可以比金子更加宝贵。彼前1:7
其实中文圣经里用试探、试炼或试验三个不同的词,在原文都是同一个词。究竟是出于魔鬼还是来自神,需要从上下文的内容来分辨。在中文的新约圣经里,用“试炼”这词的几处经文,基本都是指来自魔鬼的作为,侧重在魔鬼对人的试验熬炼,要使人因经不起熬炼而变节失败。
彼得在他书信里提到信心经过试验,可以得到比金子更宝贵的效果,并不是指神直接对我们试验;他在前面有清楚指出,这些人“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前1:6很明显彼得这里说的试炼,乃是指来自魔鬼的诸般熬炼。而信心在经过百般试炼后,能比金子更宝贵,则是他从“凡事互相效力”这一层面,勉励大家若能胜过魔鬼的熬炼,就能得到美好的效果,把自己的信心,提升到更高、更坚定的境界。
从教会历史可知,在初期教会魔鬼施加的苦难,常是以粗暴的杀害手段,造成许多殉道者;而今日他似乎已经改之以更阴险毒辣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的磨难熬炼,使人渐渐动摇变节、放弃信仰。更难以识破的,则是通过改变信仰内容,改变信徒和主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人放弃信仰,就造成信仰的变质和误导;似乎还是“犹太人”,其实已经成了撒但一会的人。
综观耶稣所写这七封书信所反映的这七个教会情况,基本上在行为上都有很好的表现,问题都是发生在和主之间的关系上,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味。这正是末世教会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今日各教会一般在事工和社会服务上,都做得很好,但耶稣在教会里的实际地位,和信徒之间的真实关系,教会对真理持守的范围底线,则常出现微妙的变化,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对照反省。
务要至死忠心
通常我们对在苦难中教会的弟兄姊妹,如果有勉励的话,都会围绕受苦的主题,安慰他们要忍受苦难,刚强壮胆,不要动摇;但耶稣在这封信中对他们发出得胜的呼召时,却没有提这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务要至死忠心”。似乎这是耶稣勉励那些被下在监里的人,要预备忠心坐 l a o坐到死,作殉道者;但任何信徒坐 l a o或被杀,都不会是出于耶稣的要求,完全是魔鬼的意思和作为。因此这不会是耶稣对他们提出“至死忠心”要求的原意。
不但如此,士每拿教会里被下监的,只是个别几个,而耶稣在这里的教导,乃是对每个信徒的要求;如果至死忠心只是对那几个坐 l a o之人的要求,那么其他不坐 l a o的人,又该怎样追求成为得胜的呢?都争取去坐 l a o吗?这从来就不是耶稣的意思。
究竟耶稣提出的“至死忠心”,是要他们为主死还是为主活?乍看之下,因为有一个“死”字,似乎耶稣是要他们以死表明对他的忠心;但“至死”的意思,不是叫他们去死,而是“直到”死。耶稣的意思乃是要他们为主忠心地活着,一直到死。死原是每个人无可避免的人生结局,但只要还没有死,还活着,就当忠心地为主活;这才是耶稣提出“要至死忠心”的真正用意。
现在连魔鬼都不想轻易让人死,而是通过各种诡计手段,使人变节,或生发错误的心,误导人偏离正道;这正是当主再来前,那“不法的人”来,所要施行的不义诡诈。帖后2:9-11那么耶稣就更不希望我们轻易去死,而是希望我们能为他活;而且活得越久,就越能有多的忠心表现,也就有越多得胜的见证。
“得胜的”不等于是“得胜者”
在耶稣的这七封信里,每封都有发出“得胜的”(形容词)呼召,但没有用“得胜者”(名词)的名称;即使是对士每拿教会的那几位被下在监里的弟兄姊妹,耶稣也没有称他们为得胜者。虽然为主坐 l a o是一次十分宝贵难得的得胜经历,但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得胜表现,不能代表他们一生都是得胜的,也不能保证他们以后就一直得胜下去。
如果是“得胜者”,那是表明一种已经达到的境界,一个已经取得的地位,可以一直拥有的身份;就好像一个人取得了博士的头衔,他就终生都是一位博士。同样的,如果能拥有得胜者的称谓,不论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都动摇不了他是得胜者的地位了。这正是造成有些弟兄姊妹,在有了一次得胜经历后,因放松继续追求而最后中了魔鬼诡计,从骄傲自满而堕落失败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能够得救,只要真心相信接受耶稣的救赎,确实是一劳永逸的,因为这是主为我们作成的工夫;但要成为得胜的,就需要我们一生努力追求,忠心持守。这是神应许的赏赐和福分,是没有一劳永逸的身份地位可以保证的。
保罗是在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杀头殉道时,才在写给提摩太最后的信里,提到自己“美好的仗打过了,当跑的路跑尽了,所信的道守住了”;他是到这个时候,才敢说自己确实是为主“至死忠心”了。他知道不是耶稣要他死,乃是来自魔鬼的迫害;如今他正面对从魔鬼来的杀害,这将是他“为主活”能作出的最后一次表现,用“为主死”来见证自己“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8
可能我们中间也有很多弟兄姊妹,曾经为主打过美好的仗,但我们人生的路还没有走完,就不必多夸耀过去的得胜表现;更要紧的是努力面前的,督促自己能继续有得胜的表现和见证,才能满足主所提出“要至死忠心”的要求。
舍命还是舍己
究竟耶稣是要我们为他死还是为他活,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究竟耶稣要我们为他舍命还是舍己?耶稣曾经明确告诉门徒,“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太16:24耶稣的要求是舍己,是凡有心要跟随耶稣的人,都应当追求的直接目标。这不是说舍命不重要、不需要,但舍命不会是耶稣直接的要求,因为任何为主舍命的场合,都不会是耶稣的意思;它只是来自魔鬼一次特别的残害和攻击,需要我们能为主舍己到舍命的地步。
没有舍己的人生,恐怕很难能真正走上舍命的路;因为到真需要舍命时,会因内心缺乏来自属天的能力,平时缺乏“舍己”的操练而退缩。如果只是凭借一时的血气之勇,面对魔鬼各样诡计和攻击,是肯定站立不住的。
刚才我们念的马太福音26章,记载彼得在耶稣钉十字架之前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在听到耶稣指出门徒在他被卖被抓时,都要跌倒的时候,夸下海口说,别的门徒都会跌倒,他是不会的,因为他是准备为主舍命的;如果连命都不要了,当然是不会跌倒的。他当时是在说谎吗?不是,因为他确实在祭司长差役前来捉拿耶稣时,勇气十足,拔出刀来预备拼命的;若不是耶稣立时阻止他这样做,他那天晚上毫无疑问是要死在乱刀之下。
但他这样舍命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乃是出于他对耶稣强烈感情的血气之勇,而不是出于属灵生命丰满的舍己心意。从他夸耀自己忠心,别人都不如他,而且又在与众门徒争论谁为大,这些表现都说明他当时是丝毫没有舍己之心。耶稣知道,像他这样不认识自己,没有谦卑舍己之心,魔鬼会放过他吗?他会跌倒否认主名,乃是必然的结果。耶稣指出他在鸡叫以先,要三次不认主,不是耶稣安排使女来考验他,使他出丑,而是魔鬼抓住他妄自尊大的弱点,利用使女的问话,心理的攻势,意志的消蚀,使他一时的血气之勇土崩瓦解。
这以后彼得经过痛定思痛的反省和悔改,生命有了彻底的改变。我们从他信中对同作主仆人的勉励,可以看出他在主面前的谦卑事奉、为主舍己的心意,对羊群的悉心爱护,对同作主工的同工们谆谆善劝。彼前5:1-3按照教会历史的记载,彼得最后乃是为主殉道,倒钉十架而死的;但他这次是默默走上殉道的路,不再是高喊舍命的血气之勇,而是甘心为主摆上自己,谦卑走在羊群前头,担当众人的软弱,承担教会的职责,作出他人生最后一次舍己的见证,舍弃自己的性命,也是表现出他生命最美丽的一面。
高喊舍命不一定就有舍命机会
其实当彼得在使女面前否认跟过耶稣时,不一定就是出于害怕的缘故;魔鬼的诡计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深奥得多。彼得在感情上是真爱耶稣的,也确实是预备要为耶稣拼命的,似乎在一个使女面前,应当还不至于会胆怯到如此地步。但人要舍命,只有一次机会,因此凡预备要为主舍命的,都会考虑应当在怎样的场合下才值得。魔鬼也就是抓住人这样的心理状态,诱使彼得上当失败。
当使女问彼得是否跟过耶稣时,魔鬼会在彼得心里送进意念,在一个使女面前暴露身份而舍命,未免不值得;你是这么重要的人物,应当保存实力,等到有轰轰烈烈的场合时,慷慨激昂地舍命才有价值。当彼得接受魔鬼这样的意念,随口回答“不是”的时候,他可能还自以为很有智慧,保存实力,却不知道已经中了魔鬼诡计,陷在魔鬼为他所挖的泥坑里。
当我们在跟人作言辞的交锋时,常需要在瞬息之间,就作出判断和回应;也因此很容易会因一念之差的误导而口软,说出不当说的话。像彼得就是突然听到使女的问话,魔鬼又立时送进要保存实力的意念,嘴里不由自主地说出否认的话;自以为只是策略性的暂时蒙骗,却已被魔鬼牢牢抓住,马上安排更多仆役,接二连三地追问。可怜的彼得有了第一次的否认,被魔鬼抓住了辫子,除继续否认下去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母爱伟大是舍己的最好典范
为主舍命,成为殉道者,确实了不起,在弟兄姊妹中,受到崇高的尊敬;而为主舍己,因为都是谦卑默默事奉忍让,常不被大家所注意,甚至还会遭到误会讥笑,因此也是十分不容易做到。那么究竟是舍命难,还是舍己难?应当说都难,只是各有不同的难处。
舍命难,难在人的性命只有一次,舍了就没有了;人人都珍惜自己的性命,要肯舍,自然是最难能可贵的。而舍己难,则难在时时刻刻都有舍己的机会,需要谦卑持久地去行,不是偶尔行过就够了。一般偶尔几次有舍己的表现,还容易做到,但如果要一生都保持舍己的心,在每件事情上都有舍己的表现,这就难以做到了。一个真能做到时时舍己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的道德情操比人高,而是他的生命比人丰盛老练,出于他内心谦卑愛主爱人的表现,是他美好生命的流露。这样的人当遇到需要舍命的时候,也就能在主加力量的情况下,作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完全的舍己行为、舍弃自己的性命。
两千年来能成为殉道者的,在信徒中终究是少数;即使有人是真心预备要为主舍命的,也不一定在一生中能遇得到机会。但舍己则刚相反,如真有为主舍己的心,那么每天每时每刻随时都可能会遇到机会,在次数上也没有上限,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要求。
在一个教会里,如果有几个人高喊舍命,难免会发生争论谁为大的情形,造成分门别类的结果,教会受亏损,信徒不得造就;但在教会里能舍己的人,则越多越好,因为大家都能谦卑事奉,彼此相爱,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这样的教会一定兴旺,福音广传,主的名得荣耀。
母爱的伟大,正是因为她最能舍己,是舍己的最好典范。但母亲舍己,往往只是局限在自己子女的身上;虽然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也并不影响母爱的伟大,但耶稣向我们提出的,则是更高的要求,一生谦卑舍己、爱主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上,对周围每个人,都能表现出如母爱那样伟大的舍己精神,正是至死忠心的具体内容。
可能有弟兄姊妹会想,耶稣对得胜的要求,是否太高了?虽然我们是真心愿意有舍己之心,但如果要一生中在每件事上,都表现出舍己的行为,又有谁能做得到呢?确实,如果耶稣对得胜的要求,是人一生中不能有不得胜的表现,那确实可以说是没有人能做得到;但耶稣更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和他之间的关系,向他所存的心意,有无得胜的追求。在我们一生中,失败是难免的,但只要愿意舍己的心意不变,与主的关系不变,时时反省,就能随时悔改归正,蒙主宽恕赦免,从自己的失败中得胜,也是主所接纳的一种得胜表现。
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都能有这样的心志,愿意为主至死忠心,即使有失败的时候,只要心志不变,必能蒙圣灵提醒,在主恩召下,随时悔改归正,从周围失败的环境中,和自己的失败里出来。当主再来时,我们就能首先在空中与主相遇,而且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启2:11也就是得到和主“一同作王”的荣耀和赏赐。启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