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信仰和理性: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2014-03-17 作者:谢文郁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我也要投稿

  看来,这个张力在认识论上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这个张力不是破坏性的;恰好相反,在我看来是一种动力性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个张力,我们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我想,如果我要谈论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从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张力谈起,充分注意这一张力在基督信仰语境中的生成和运作。

  参考文献:

  [1]Kirk,G.S.,Raven,J.E.andM.Schofield.ThePresocraticPhilosophy[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2]柏拉图.蒂迈欧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塞克斯都·恩皮里柯.皮罗主义纲要.载于包利民等编译.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约翰福音.载于圣经(和合本).

  [6]谢文郁.神的话语和人的良心:马丁路德双重权威问题[J].求是学刊,2003(4):5-15.

  原文是我于2006年6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场演讲记录稿;整理后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

  作者介绍:谢文郁(1956-),男,广东梅县人,宗教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和基督教思想。

  [①]我们注意到,中国学术界这些年来关于信仰和理性关系的讨论基本上是从当代西方思想语境中引出话题,完全忽略了这个话题的历史渊源。比如,张志刚在《宗教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讨论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时,明确指出要从当代的争端入手,不涉及这个问题的起源。参阅第472页。但是,如果我们对它的起源没有认识,我们就不可能从我们自己的生存关注出发来进行讨论,只能走向一种与己无关的理论讨论。换言之,那不是我们的问题。

  [②]德国神学家潘尼伯格(WolfhartPannenberg)关于理性的定义值得我们重视。他把理性分为三类:主体理性,接受理性,和历史理性。潘尼伯格是在“理解”的意义上谈论“理性”这个词的。也就是说,当你理解了一件事时,你必须在理性中去理解。但是,在我看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解和理性并不是同一的,比如在音乐欣赏中的理解并不需要理性。不过,就潘尼伯格所涉及到的问题来看,他谈到的“主体理性”在本文的术语中便是理性;“接受理性”相当于本文讨论的doxa认识论中的认识;“历史理性”则和本文的恩典真理论的认识。关于潘尼伯格对理性和整理的讨论,可参阅他的“信仰与理性”,见《当代西方宗教哲学》,迈尔威利·斯图沃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我们知道,柏拉图要求人们从自己的理性出发,在判断中追求真理。“判断”是这个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判断是要对真假进行判断,宣告真理,否定错误。怀疑主义者称这种认识论为独断论。但是,独断论给出的真理缺乏根据。一个“真理宣告”是否具有真理性,在怀疑主义看来,必须经过真理标准的检验。因此,真理标准是解决真理问题的关键。然而,一旦涉及真理标准问题,在怀疑主义的分析中,我们立刻陷入“循环论证”和“无穷后退论证”。参阅塞克斯都·恩皮里柯的《皮罗主义纲要》第二卷。

  [④]耶稣在同一章(第十四章)安慰门徒时特别提到,他不会把他们撇下为孤儿;他离开他们之后会赐给“圣灵”,并让圣灵住在他们心中,引导他们的生存。因此,理解基督徒生存中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还要深入讨论圣灵的工作。但是,圣灵的认识论问题需另文专论。

 

 9/9   首页 上一页 7 8 9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