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的比喻
经文:路5:36-39。
耶稣在《路加福音》五章第三十六及三十九节对门徒讲了新与旧的比喻。这个比喻有一定的背景。耶稣一开始工作,首先选召门徒,进行训练,以便与自己同工,也可传承他离世后的福传工作。耶稣选召税吏利未后,利未非常高兴,在家里摆设筵席,除耶稣出席外,还邀请了许多同事参加。但这件事却引起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税吏与罪人无异,耶稣不应该与罪人一起吃饭。对此,耶稣做了解释。但法利赛人和文士并未因此善罢甘休,而是提出新的问题,问约翰的门徒禁食,他们的门徒也禁食,为什么耶稣的门徒不禁食?耶稣对此也作了解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耶稣接着讲了这个比喻。
一、比喻里“新衣服”、“新酒”、“旧衣服”及“旧皮袋”四个词的意思。
(一)“新衣服”和“新酒”。“新衣服”在《圣经》中仅有一处提到,即《路加福音》第五章三十六节。而“新酒”一词在《圣经》中出现不少于四十七次,有的是指祭品,如:“犹大众人就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库房”(尼13:12),有的是指能够令人喜悦的饮品,如:“葡萄树回答说:‘我岂肯止住使神和人喜乐的新酒,飘摇在众树之上呢?’”(士9:13)有的则是指一种新的状况,如:“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徒2:13)在比喻里,这两个词从表面看好像是指刚做成的或购买来的衣服和新酿的美酒,而实际上,则是指耶稣充满活泼的、引起听众惊奇的、带给人们启迪和引导的教导。
(二)“旧衣服”和“旧皮袋”。关于“旧皮袋”,当时人们用动物的皮制作的装液体的袋子。根据资料,制作皮袋的工序是这样:“杀动物,切断头部和脚部,剥皮,将有毛的那面向外。除了颈部,缝合所有的孔洞,除去皮上的油脂,经过一定时期的处理,便可以使用。至今,巴勒斯坦、欧洲、南美洲仍然使用这样的皮袋。旧皮袋若失去弹性,放入发酵性强的新酒,就会因无法撑开而破裂。”所以新酒不能装在旧皮袋,需要装在新皮袋里。“旧衣服”和“旧皮袋”从表面看是指已经穿的破旧的衣服和已使用多时而没有更多弹性的装酒的皮袋,但实际上,它们是指犹太教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及法利赛人和文士无视律法本质只在形式上遵守的旧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自然容不下耶稣的智慧与恩言。
二、比喻涉及到的两个问题。
(一)法利赛人和文士为什么老是责难耶稣的所言所行?法利赛人和文士作为犹太人里边的佼佼者,首先拥有圣经、律法、遗传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并对其有仔细而深刻的研究,如,当希律王从三个博士口里得知“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耶稣的消息之后,马上召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很快引经据典,从容地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参太2:1-6)其次他们敬畏上帝、信仰虔诚,又宣讲律法等信仰知识,解释拉比制订的遗传、规条等,位高言贵,在犹太人中享有威望,受人尊重。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耶稣出生于拿撒勒小城的一个贫穷家庭中,是木匠的儿子(太13:55),既没有特殊的背景,也没有多少学问,因而轻视、嘲讽耶稣,甚至厌弃他(参可6:3)。法利赛人和文士也是这样,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不认可、心理上不接受耶稣就是旧约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另一方面因耶稣一些“讲论”抢了他们的风头而怒火添胸,因此想方设法地排斥、责难耶稣,直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是如此。在《约翰福音》中记载: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参约1:40-51)在《马太福音》也说:罗马巡抚彼拉多在犹太上层祭司长和长老的恐吓下,将耶稣交在士兵手里,他们“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太27:29)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他们“在他头以上安一个牌子,写着他的罪状,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太27:37),予以讽刺等。正因如此,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的教训总是给予责难,希望借此长自己志气,灭耶稣之威风。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耶稣身上所有不可告人的自私计谋每次都以失败和蒙羞而告终。
(二)耶稣在这个比喻里怎么又说“没有人喝了陈酒又想喝新的,他总说陈的好”?(约5:39)常言道:酒越陈越美。所以,耶稣所说的这句话表面看起来好像与比喻总体精神不太一致,给人自相矛盾的印象。其实不然。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耶稣使用了“没有人”和“他”两个物主代词,其中并不包括自己。其次耶稣宣讲天国福音也经常使用旧约圣经,引用古人的遗传。《路加福音》记载: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对门徒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24:44)《马太福音》告知:耶稣对听众讲:“‘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5:17-20)由此可见,耶稣并没有否定犹太教传统及古人遗传的意思。他在这里是要说明,旧的东西固然很好,令人难以忘记,但也不能因此一叶障目,目空一切,漠视新事物,拒绝接受新鲜而更好的东西,在信仰上应该有改进和完善的勇气。实际上耶稣是在间接批评法利赛人和文士及犹太人抱残守缺的僵硬思想,提醒他们不可拒绝接纳他新的思想和观念。
三、这个比喻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这个比喻,不仅给当时包括法利赛人和文士在内的犹太人以启发、引导,自然也给今天的教会和信徒带来启示。
(一)信仰问题,不可全盘否定过去,建立教会之根基不能动摇。耶稣在世时尽管对犹太上层、对旧约的一些律法和遗传提出了批评,有时甚至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一切,而是对原来的基础上溶入了新观念,赋予了新含义,使之更加完美,对追求天国的人们更有引导意义。众所周知,犹太教的礼仪,乃是祭祀制度的基础,是他们宗教仪式所象征的主要对象。在耶稣那里,《旧约》的真理与《新约》所告知的信息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新约》并不是脱离《旧约》独立地存在,而是对《旧约》真理的发展。基督徒只有明白了《旧约》的信息,才能更好的领会《新约》的真理。如今,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信仰生活的方式方法等已有了一些新变化,但它并没有脱离原有的庄严、虔诚的神圣根基、超越神秘的灵修经验以及爱神、爱人和爱邻舍的圣经精神。中国教会的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神学教育体系,神学思想的状况,与过去相比已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其中并不缺乏《系统神学》中早已传递的普世和传统的特质。目前,中国教会致力于福传事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进行神学和教会本色化探索,健全教会组织,促进教会健康进步,都需要在继承基本信仰和教会传统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要心意更新而变化”,顺从圣灵的引导。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又不能僵死于过去的条条框框,这是耶稣在这个比喻中启示给我们的又一重要信息。教会在处境中要更好发展,就不能惧怕在神学思想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我们要把业已形成的,不符合教会发展规律的“旧皮袋”变成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新皮袋”,接受一些“新酒”。正如保罗所言:“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参罗12:2)初期教会在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问题上,受到犹太思想的影响而认识不一,但圣灵却引导了耶路撒冷大会,使福音普世化迈开了重要的前进步伐。中世纪的教会虽然以禁锢的思想对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科学家采取抵制措施,但并没有因此收到预期效果。要接受对教会发展有用的新东西,就需要寻求和顺从圣灵的引导,不能消灭圣灵的感动(参帖前5:19),让圣灵自由做工。目前的中国教会,在教会组织、传福音方式、牧养信徒的方法、自身建设、神学思想等方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没有违背耶稣宣讲这个比喻的基本精神,希望经过努力,取得突破,有所进步,使中国教会更加具有活泼的,充满活力的信仰见证。
总而言之,耶稣借着这个比喻,不仅是提醒法利赛人和文士在信仰问题上不能老拿过去所形成的条条框框进行考量,在认识和思想上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把握律法的精神,对新事物予以重视,不要随便拒绝,在思想和观念上需要开放和更新,对我们也有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