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圣经学习观

2016-05-21 作者:小约翰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我也要投稿

psb11.jpg

        摘要:《箴言》9:10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没有这样的前提,一个人能学会学习吗?究其实,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广义上的敬拜,是一种神圣行为。学习不只是与学习对象打交道,更是通过学习认识造物主设立的原理和造物主的智慧和美意。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读一本好书。当你没有更整全的世界观及以道观之的阅读习惯时,你的头脑就容易沦为别人的跑马场,人家的马在你那里乱踏一气。书的背后是在揭示造物主的秩序和美感,神的启示是学习的基础,有启示才有光照。上帝愿意人知道所隐藏的,所以,让我们带着敬畏、感激和热情去学习吧!

  我们先来看几节经文,箴言九章十节、歌罗西书二章三节和雅各书一章十七节。箴言九章十节,“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个经文大家都知道了;歌罗西书二章三节,“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今天上午我们讲过,“他”是指耶稣基督;然后雅各书一章十七节,“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通过这几节经文我们看到基督教一个基本的学习观念,必须知道WHAT(什么),更必须知道WHY(为何),然后才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HOW,怎样),而这一定要回到根本。所以,今天晚上的讲座也可以说是一个学习观的再思与重整。比如说夫妻怎么沟通,那你首先要思想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是什么,回到“为什么要结婚”的根本点上,然后再谈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学习也是这样,它的观念蛮重要。我们首先要反省一下为什么重视学习?学习的观念意味着什么?圣经的学习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学习观念其实不太一样。

  这样的讲座,其实是有我自己的有信仰后的后悔在里边。我有了信仰后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我为什么不早点信主?我如果早点信主,早点知道基督教的学习观,就不会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了!

  儒家渐修式学习观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几种不同的学习观念。儒家《论语》开篇就讲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儒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学习?这与它的世界观密切相关。儒家认为人本性中有良善美因素,我们不断地发挥良善美因素,不断地发挥君子人格,最后我们就能变成一个圣人。学习是我们通达至圣的一个通道,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与修身养性连在一起,所以儒家讲学习不单是讲学习,它是把学习跟修身养性整全地结合在一起。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经验和积累,经验和积累最后就量变引起质变。就像它用了一个小鸟学习飞翔的比喻。学习的“习”在古汉语就是小鸟扑打翅膀,学习怎么飞。儒家说,小鸟怎么学飞呢?它就是不断地练翅膀。它的翅膀练硬了,不断地拍打,然后到最后它终于学会在天空飞了。它在地上的一个生物,最后怎么跑到天上去了。在地上可以说不是君子,在天上是君子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怎么样天人合一?就是要不断地累积经验,不断地修炼,所以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种“内圣外王”把一切都跟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得是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它也不断地强调“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命就是性,落实在我的个性和人性上。然后,率性之为道,修道就是教。所以,所谓的宗教就是不断地修炼,不断地得到经验的积累,然后达到君子的境界,然后再去教化众生。最后,宗就是做榜样,教就是教化,你自己先做一个宗,再去教化别人,这就叫宗教。宗教的基础是什么?学习、修炼、经验的积累,从而最终量变引起质变,达到一个君子人格,最后天人合一,通到一个美好境界。

  这是儒家的设想,但问题是这种设想中是有困难的。从理论上说,的确按照愚公的说法,日久天长就可以把这座山搬掉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用无限的时间把空间给变掉了。从理论看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人不见得都很勤奋,每一个人不见得都是君子。所以孔子特别痛恨他的一个学生宰予。宰予中午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就大骂他一顿说:“你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为什么孔子这么愤怒?因为儒家非常强调勤奋。但问题是人有一个惰性,很多人很懒,因此儒家必须面对这种惰性,面对人的懒惰问题。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走勤学苦练这条路,这非常累,也非常苦。所以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任务太重要了,我们不可停止,必须每天都努力。

  而且,儒家不断强调回到宇宙的最高境界,向天学习。他说,你看天运行从来不止息。这个昼夜不息、四季变化,所以君子也当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向天地学习,要有阳刚之气,要不断地学习。面对天地运行,要有精进勇猛的阳刚之气,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学习。所以儒家特别愿意讲苦学的故事。孔子有过韦编三绝,他看《周易》的竹简,因翻看太多,竹简的牛皮绳到最后都翻烂了三遍。就像一本书,看着看着到最后你把它看烂了。孔子看烂了三次,所以叫韦编三绝。还有程门立雪的儒家典型故事。弟子来跟程颢学习,他不收,弟子跪了三天三夜,下雪了还不起来。弟子心想,“你不收我,我就不起来。”到最后变成雪人,程颢深受感动,就把他收为弟子。还有凿壁借光等。儒家这一类故事特别多,都是鼓励我们要勤奋,要刻苦学习。如果你不勤奋不刻苦,那么儒家就认为你无药可救,你就是小人,就是朽木和粪土之墙,朽木不可雕也。但事实是每个人不都那么勤奋,每个人不都是君子,所以儒家的学习观念中存在这个致命问题。

【作者简介】 本名:齐宏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72年生于沂蒙山区,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学。出版专著《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诗集《彼岸的跫音》,已在《文化中国》(加拿大)、《南京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基督教文化学刊》、《跨文化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蔚蓝色》(美国)、《海外校园》(美国)、《钟山》、《青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多篇。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