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解释圣经比喻的几个原则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这是新约圣经(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些故事虽然未必是发生过的事实,但它一定是生活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让人感到亲切而愿意聆听,从而刺激思考,得着教益。对今天的我们,倘若能正确地理解这些比喻,必会轻松地从中得着属灵的教训,能以领受上帝所赐予的生命之道。然而,倘若不能正确领会这些比喻,凭私意去臆测,势必闹出笑话,甚至将耶稣所要给我们的教训扭曲。想要正确理解比喻,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认识比喻的事物
耶稣的比喻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是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商业方面的有商人、渔夫、债款、利息、财宝、家主、管家、仆人、债主等;农业方面的有农夫、牧人、土地、种子、葡萄园、无花果树等;家庭方面的有房屋、食物、钱币、皮袋、睡觉、吃喝等;社交方面的有婚礼、筵席、朋友、客人等;宗教方面的有祭司、利未人、撒玛利亚人、法利赛人等。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当时的犹太人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今天的读者,因受地理环境(如渔夫、芥菜、撒种的土地等)和历史原因(如税吏、仆人、园户等)的限制,对有的事物是不容易理解的。故此,解释一个比喻时,首先应当通过圣经背景、圣经地理等方面的参考书来了解比喻中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了解比喻的背景
耶稣的比喻并不是一次讲完的,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况下向不同的人群讲述不同的比喻,有相当的针对性。因此,要解释一个比喻时,了解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背景是十分必要的。从比喻的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起因及目的,了解了这些有利于领会比喻的中心信息,而不至于误解比喻的真实含义。
例如《路加福音》12章所记载的“无知财主的比喻”,是耶稣讲给一个因对与兄弟分家不公而忿忿不平的人讲的,其目的是要告诉他以及当时在场的众人一个道理:“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知道这个背景,就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认为这个比喻的重点是要告诉人们生命是无定的,死亡会随时降临。又如《路加福音》15章“失羊的比喻”,是耶稣在众法利赛人指责他和罪人吃饭时所讲的,其目的是要告诉他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15∶7)。知道这些,就不会在“扛在肩上”等字眼上探究“灵意”。再如《路加福音》18章“不义的官的比喻”,其目的“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知道这个背景,就不会为为何将上帝比作不义的官而纠缠不清,而会将理解比喻的重点放在寡妇的恳切祈求上。
三、抓住比喻的重点
耶稣所讲的比喻有时是注重细节的,比如在“撒种的比喻”中,他曾逐一解释种子落在那四种土地的意义(太13∶18-23);在稗子的比喻中,解释了撒种的人、田地、好种、稗子、仇敌、收割、收割的人等的意义(太13∶37-39)。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比喻只有一个重点,故不能深究比喻的每一个细节,否则比喻解经就沦为寓意解经了。
例如“十童女的比喻”,重点是聪明童女的警醒等候,所以解释这个比喻就不应深究每一项细节,从油、灯、器皿等物品中寻求属灵的含义。又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重点是撒玛利亚人对受伤者的怜悯,所以解释比喻时就不应深究其他细节的含义,有许多人在解释这个比喻时注重每一个细节,使得这个比喻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最为典型的是奥古斯丁的解释。他认为:落在强盗手中的那人是指亚当,耶路撒冷是指天堂,耶利哥则象征人类的死亡,强盗是指魔鬼及其使者。那个被打的人对上帝稍有认识,但却被罪的权势辖制,魔鬼及其使者将他打个半死并引诱他继续犯罪,然后丢下他离开了。祭司代表律法,利未人代表先知,说明律法和先知均不能救人。好撒玛利亚人是指基督,表明他为人疗伤,遏止罪恶,他所用的油是指盼望,酒是指圣灵。牲口是指耶稣道成肉身,那人被扶上牲口代表他相信基督的道成肉身。旅店是指教会,第二天代表主的复活,二钱银子代表两条爱的诫命或是今生和来生,店主则是使徒保罗。这样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
耶稣所讲的比喻,往往是一个比喻,一个教训,所以每个比喻都只有一个重点。解释比喻时必须抓住这个重点,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要死扣比喻的每一个细节。
四、发掘圣经的内证
在耶稣所讲的比喻中,有些在圣经里已有清楚的解释,如“撒种的比喻”、“撒网的比喻”,圣经里记有耶稣亲自作的解释。从圣经的解释来理解比喻,这是解释比喻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若是撇开圣经的解释,凭自己的理性想当然地去解释比喻,势必将比喻的意义歪曲。可是,并非所有的比喻在圣经里都有解释,有的比喻根本没有直接的讲解,但我们一定可以在圣经的其他地方找出对这个比喻的解释。比如“十童女的比喻”中的新郎,虽然圣经没有告诉我们究竟何指,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新郎一定就是基督,因为圣经不止一次地将耶稣比作新郎。当约翰的门徒希奇耶稣的门徒不禁食时,耶稣在回应中指出,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不应禁食,但当新郎离开他们后,他们便应禁食。在这里,耶稣就是那新郎,他的门徒则是陪伴新郎的人。施洗约翰也提到基督就是新郎(约3∶27-30)。耶稣讲述“十童女的比喻”之前,已经提到他的再来和警醒预备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人知道他回来的确切时间(太24∶36、42、44)。“警醒”的警告重现于比喻的结尾,显见耶稣是要人知道他就是新郎。又如“浪子的比喻”中的父亲,一定是指上帝,因为圣经多处将上帝比作人类的父亲(诗103∶13;箴3∶12;玛4∶6;撒下7∶14;耶3∶19;加4∶6;弗4∶6;来1∶5)。
尽管如此,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比喻中的事物也未必与其他经文中的意义完全吻合。例如酵在其他经文中通常代表罪恶(如出12∶15;利2∶11,6∶17,10∶12 ;太16∶6、11-12 ;可8∶15 ;路12∶1;林前5∶l8;加5∶8-9),然而在《马太福音》13章23节的比喻中的酵却未必是指罪恶,因为在它前面的“稗子的比喻”已经讲述了罪恶对教会发展的影响(24-30),倘若面酵的比喻还是讲述罪恶对教会的影响,这个比喻就显得有些累赘了;再者,圣经多处将面酵比作罪恶,并不代表本处的面酵就一定要指罪恶,就如同样是狮子,圣经将基督比作狮子(参启5∶5),也将魔鬼比作狮子(参彼前5∶8),只不过两个比喻的重点不同罢了(将基督比作狮子是要强调基督的威严,而将魔鬼比作狮子是要强调魔鬼的残暴)。因此,“面酵的比喻”的真正含义乃是指教会的发展就如面酵使一团面发起一样,没有任何力量可阻挡。
五、注意听者的反应
耶稣所讲的比喻,其目的往往是要诱导听众明白一个真理,所以在他讲完一个比喻后,常常会向听众提出问题,目的是了解他们对这个比喻领受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解释比喻时应该注意的一点。透过听众的反应,可以将当日听众的反应和自己读此比喻后的反应作一对比,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比喻的教训。
耶稣讲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后,便问了律法师一个问题:“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回答说:“是怜悯他的。”(参路10∶36-37)耶稣讲完“两个儿子的比喻”后,同样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回答:“大儿子。”(太21∶31-32)当这些听众回答耶稣的提问时,说明他们已经领会了耶稣所讲的比喻的重点以及要给人们的教训,通过他们的领会,为我们对比喻的解释提供了思路。因此,留意听众的反应也是解释比喻的一个重要原则。
“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这是解释圣经必须切记的一点。对比喻的解释,我们也同样要“按着正意”,而遵循解释比喻的原则正是达到“按着正意”的途径和方法。愿我们都能“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成为无愧的工人。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