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博网

信仰和理性: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2014-03-17 作者:谢文郁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我也要投稿

  人们是怎样接受一个δ?ξα的呢?比如说,人们接受了张三的这个说法:“凡是杯子就能装水”。从张三的角度看,他提出这个说法当然有根有据,甚至还有一整套的推理。在提出这个说法时,张三是判断者;因而张三是有理性的。但是,对于你们来说,你们接受张三的这个想法可能有各种原因。无论什么原因,归根到底,你们相信并接受了张三的说法,相信张三说的是对的。这种在相信中的接受则是没有理性的。因此,δ?ξα这个字也可以翻译为信念。在这里,你们不是判断者,而是一个接受者。你们相信张三,乃是因为张三的权威,名声,或别的什么魅力。当你们在相信张三的情境中接受张三的说法时,你们就不是判断者,从而没有理性。

  你们也许会争辩说,你们接受张三的说法是因为你们在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中判断张三的说法是对的,因而你们的接受是一个理性判断动作。当然,如果你们是在判断中接受张三的说法,你们就仍然拥有理性。但是,在柏拉图的分析中,人们在接受一种他人的观念或立场时,并不是在理性判断中接受,而是在他人的煽动性言论中让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接受这个人的观念或立场。所以,柏拉图谈到,那些在δ?ξα笼罩下的人们就像那些在洞穴里只看见那些在墙上晃动的影子的洞穴囚徒。这些囚徒没有判断力,只能人云亦云。他们的信念都不是在他们的判断中获得的,而是在相信中接受的。他们拥有信念,但并不拥有自己的信念,而是他人的。

  我们看到,在柏拉图那里,古希腊哲学在认识论上接触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的认识有两个出发点,这就是理性和相信。在理性认识中,认识者是判断者,所有的认识都是依据认识者自己的判断。在相信中,认识者放弃了判断,仅仅是在相信中接受他人的观念。这里,相信也是一种认识形式。这两种认识形式的出现,我们看到,乃是最原始的所谓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对立。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并没有把这两者的对立关系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来处理。他很明确地谈到,我们认识世界一定要从自己的判断出发去认识真理。这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我们读到,他在《国家篇》中讨论了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正是人的信念(δ?ξα)妨碍了人对真理的追求。柏拉图注意到,究竟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追求真理的路也很长;但是,他坚持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认识真理。他在结束《国家篇》的讨论时用了这样一句号召性的话:“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里的“正义”和“智慧”都是在真理和至善的意义上来谈论的。)他分析到,一个人要是从信任出发,听信并接受他人的想法;这个人就充其量能够获得一些缺乏可靠性的“意见”或“信念”。这些意见或信念的根据在哪里呢?如果没有理性判断,它们的真理性就没有得到任何证明。因此,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要追求真理认识,我们就必须抛弃这些在相信中接受的意见,坚持在判断中追求真理。

  我们这里对δ?ξα这个字的分析发现了另一种认识形式,这就是在相信中的接受。我们需要对这种认识形式有更多分析。我们还是从语言分析着手。“相信”这个字的希腊文是π?στι?(作为名词)。这个字的原意是指信赖、相信、可靠。做形容词(πιστ??)用时指“可靠的”;比如巴门尼德就提到“我的可靠的逻各斯”。[1](残篇8,1.50,第254页)但是,柏拉图在《国家篇》那里使用它的名词形式(π?στι?,信念)时,都是被带着贬义的。比如在《国家篇》,柏拉图把π?στι?(信念)和?πιστ?μη(理性或理智)作了对比。[3](第十章,601E)在《蒂迈欧篇》提到“真实的π?στι?和δ?ξα”,并使之与理性知识加以区分:“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理智和真实意念是两类不同的东西,那么,我认为就一定存在着不能感觉但能理解的理型。但是,如果如人所说,理智和真实意见彼此并无不同,那么,我们通过身体感官所观察到的就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了。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一定要肯定的,因为它们的起源和本性都不同:其一是靠教导,另一则靠说服;其一总是要给出理由解释,另一则是没有理由可说;其一不会被说服所动,另一则会;最后,人人都可以拥有真实意见,而理智只为诸神和极少数人所拥有。”[2](55C-D)在柏拉图看来,你要是从πιστε?ω(作为动词)出发去认识事物,你得到的就是δ?ξα或π?στι?,而这δ?ξα是某个人的;尽管是权威人士的δ?ξα,但对你来说则是缺乏根据,没有真理性。

  柏拉图对这两种认识方式的处理相当简单。在他看来,在认识真理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判断中追求的理性认识。至于在相信中接受信念,那是一条死路,是不能走的。真理认识只能从自己的理性判断出发。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国家篇》学园内的影响非常大。也许可以说,至少在他的《蒂迈欧篇》出来之前,学园中的人只读这本书。《蒂迈欧篇》之后,整个柏拉图学园发生了变化;《国家篇》让位给《蒂迈欧篇》。这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一般认为,从学园建立到《蒂迈欧篇》的出版,期间大约有17年。柏拉图是在他建立学园之前就开始动笔写《国家篇》,并在学园成立后不久即出版。因此,学园成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读《国家篇》。我想指出的是,读《国家篇》这样的书会读出激情来的。为什么呢?——柏拉图是在激情中写作《国家篇》的。比如洞穴比喻,大家读后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像柏拉图所描述的那些囚徒生活。这是我们的现状写照。你一旦理解了这个洞穴比喻,你就会发现你是在一定的δ?ξα中生存的,只知道那些影子,而对真理无知。柏拉图接着说,你如果要认识真理,就必须放弃这些δ?ξα,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洞穴,走向真理。因为《国家篇》的这种魅力,人们就会有意地排斥从相信出发接受意见这种认识方式。也就是说,在判断中追求真理和在相信中接受意见这两种认识方式之间是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彼此没有什么紧张关系。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赞一下: ]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