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理性: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或者,我们可以说,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约翰福音》的恩典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所批评的δ?ξα认识论。比如,它们都认为在相信中接受是认识的出发点。又如,两者都强调在相信中接受δ?ξα。不过,两种δ?ξα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恩典真理论中的δ?ξα是上帝的δ?ξα,只能通过启示而彰显于人;而《国家篇》中的δ?ξα认识论,所谈论的δ?ξα都是某人的δ?ξα。正是这两种不同的δ?ξα,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国家篇》中的δ?ξα认识论,如柏拉图所批评的,是一种封闭式的认识论,因为人们被某种有限的信念窒息了。《约翰福音》的恩典真理论则是一种开放性的认识论,因为上帝的δ?ξα是在上帝的启示中给予人的,而人只能在见证中接受上帝赐予的启示;也就是说,面对上帝的δ?ξα,人们永远是接受者。因此,我们看到,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对δ?ξα认识论的批评不适用于《约翰福音》的恩典真理论。相反,倒是恩典真理论为已经陷入困境的柏拉图理性认识论提供了一条出路。
恩典真理论的归结点是相信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即耶稣是唯一从上帝那里来的人,因而能够彰显上帝的尊容。上帝就是真理自身。当我们在相信中接受耶稣的尊容时,我们就能够见证上帝的尊容,即见证真理。这个认识论的出发点是信任,从信任出发来认识事物。如果你不从信任出发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去认识真理。但是,人们总是会问:我为什么要信任你耶稣?我凭什么信任你耶稣呢?
比如,一个怀疑论者会问:凭什么信任耶稣呢?凭什么说耶稣是从真理那里来的?耶稣说自己是从真理那里来的。但是,如果耶稣骗人怎么办呢?或者说,耶稣是个疯子怎么办呢?疯子就经常说他是从真理那来,要求听众相信他。《约翰福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它说,没关系,你们不信没关系;如果你不信,你就和真理无关;你就死在罪中。这是人的生存事实:你要是不相信你就死在罪中;因为人在黑暗中一定是拒绝真理的,而人没有真理人无法生存。从柏拉图原则到怀疑论的推论,结论是人是死在罪中。
对于恩典真理论来说,耶稣是否从上帝那里来这个问题是无法在判断中回答的。很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拥有关于上帝的知识,然后凭借着这一知识对耶稣进行考察。但是,没有人拥有关于上帝的知识(黑暗和光的对立)。因此,关于真理的认识不能在判断中去追求,而必须转换认识的出发点,从信任出发。没有信任就没有关于真理的认识。实际上,当我们使用“凭什么”这个词时,出发点是理性判断。我们没有真理,我们就没有办法做真理判断。作为一个事实,没有人知道真理;因为拥有真理的人是不必要追求真理的。如果承认“没有人知道真理”这个前提,关于“耶稣是否从上帝那里来”这个问题就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对于“凭什么说你耶稣是从真理那里来的”这个问题,《约翰福音》的回答相当明确:第一,你要是不转换认识的出发点,从信任开始,你就无法知道耶稣是从真理那里来的,你就死在罪中。这也是人的生存事实。第二,人无法拥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所以根本就没有资格问这个问题。
这两种认识方法,我们指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就接触到了。为了找到一种“向上的追求正义和至善”的道路,柏拉图深刻地揭示了δ?ξα认识论的封闭性,进而提出了“在判断中追求”的理性认识论。然而,柏拉图所提倡的理性认识论导致了怀疑论的真理问题推论:人无法在判断中追求真理。《约翰福音》恩典真理论把δ?ξα仅仅归给上帝,为怀疑论的真理问题困境指出了一条出路。从这个哲学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人们在这两种认识论中挣扎;表现为,是要在判断中追求真理呢,还是要在信任中接受启示?
(三)理性和信仰的张力
交待了这个哲学史发展背景之后,我们就容易理解《约翰福音》第十四章中耶稣和门徒的对话。耶稣一直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必须在相信我的前提下来认识真理;你们要是不相信我就必死在罪中。我想,这些跟随耶稣的人至少明白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两点:不相信耶稣是上帝(真理)的独生子,就必死在罪中;人由于对上帝的无知从而根本没有资格追问耶稣所说是否是真实的。这些门徒是通过什么方法明白这两点道理的呢?——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永远是一个谜。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耶稣确实有一批信徒,或多或少地相信耶稣所说。
这些门徒因为相信耶稣所说,所以就紧紧跟随耶稣,听耶稣说话,看耶稣做事。我们注意到,在十四章之前,门徒和耶稣的对话很少。倒是耶稣和那些不信的犹太人之间有很多对话。原因大概是,门徒们在面对耶稣时不敢问话。为什么不敢问话呢?因为你得在相信中接受啊!在相信里是没有什么好问的。一般来说,我有问题我才问你呀。什么时候才有问题呢?——我觉得你可能讲错了,或者你讲的和我的观点不一样,等等。也就是说,我在提问的时候是有所判断的。一旦下判断,我就离开了恩典真理论。所以,门徒们不敢问。十四章以前,他们只听只看,你耶稣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你耶稣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然,我们也能够读到一些很简单的对话;门徒偶尔问一两句,但问得非常少;而且从来没有进行讨论过任何问题。耶稣也没有跟他的门徒讨论过任何问题。
耶稣和门徒的这种关系是恩典真理论这种认识方法所规定的。人必须在相信中接受;不相信就不能认识真理。在接受中没有判断权,因而不能下判断。“不要做判断”这样的话在《约翰福音》中出现了好几次。这句话在其他福音书也都出现了。而且,后来的保罗,这个对整个基督教思想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也不断地说,不要做判断。在早期教会中,这句话几乎都是口头语了;因为你一旦给出判断,你就失去真理。因此,门徒对这一点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在信任当中去接受上帝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