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理性:一种认识论的分析
于是,古希腊哲学的认识论就被柏拉图规定了:从理性出发,在判断中追求真理。我们还是回到理性的两点含义上来:首先,从我们自己出发,从理性出发,坚持自己的判断者身份。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并建立判断的根据(原则或理论),进行推论。
(二)理性认识论的困境和恩典认识论
这种认识论导致了什么结果呢?柏拉图学园内的成员都是在这个认识论中思维的。大家响应柏拉图的号召,走向上的路,追求真理和至善。亚里士多德就是在这种追求精神的鼓舞下从事哲学思维的。亚里士多德说:“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深受柏拉图的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对柏拉图的许多观点都持不同意见。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说我们要靠自己去追求去判断,而不是在相信中接受老师所说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老师所批评的意见之路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确实很准确地表达了柏拉图所倡导的认识论精神。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人按照柏拉图的认识论进行思维时,关于真理的认识就越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真理认识。
亚里士多德之后,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在柏拉图的想法中,只要人们摆脱那些“意见”的束缚,就能达到共同的真理。但是,当人们从自己的理性出发,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追求真理时,得到的仍然是各种各样的观念。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在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主义者那里,发现真理问题已经谈不清楚了。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评判一种理论是否为真理,要看它是否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或快乐。我们称此为快乐主义原则。这种处理,真理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生存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与伊壁鸠鲁同时的还有所谓的斯多亚主义。斯多亚主义也发现无法在理论上解决真理问题。不过他们比较谨慎,认为我们的智力有限,无法认识真理和至善。但是,善有大小;那个至善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达的,但我们可以认识存在于我们之中的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善,同样可以过好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内省和深思,认识自己的善。我们看到,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已经发现无法实现柏拉图的那个“追求真理和至善”的号召了。他们想逃避这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是逃避不了的,因为追求真理这个问题对人的生存来说无法避免。我们还是从柏拉图说起。柏拉图在《米诺篇》给出了这样一个论证:人的生存莫不求善,因为没有人会做损害自己的生存的事,即无人求恶。我称此为柏拉图原则。简单来说,这个论证有两点。第一点,人一定是追求好的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的东西的,即莫不求善;换句话说,人不可能明知一件事是坏的有害于自己的生存而去追求它。第二点,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人“明知”有害于自己的生存,却执意追求恶。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追求者的角度,我们发现,对于他来说,他所追求的都是在他看来是善的。原因在于,这个追求在追求“恶”时,并没有认识到他在追求恶。也就是说,他把恶的东西当作善的东西来追求了;而他的本意仍然是去追求善。
在《国家篇》,柏拉图对这个论证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他谈到,如果人生存上莫不求善,考虑到人在现实中往往把恶的东西当作善来追求,那么,要实现满足对善的追求的唯一的条件是你拥有关于善的知识,从而能够分辨善恶,不会把恶当作善。对于一个人来说,缺乏善的知识就意味着他处于这样的危险中:他善恶不分,从而在追求“善”中损害自己的生存。但是,什么是善的知识呢?柏拉图认为,善的知识就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从而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正的恶。这个“真正的善”即是真理。真理和善是一回事。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引申。人在生存中莫不求善;但人若求善就必须拥有真理和善;因此,没有真理和善就无法生存。这里,真理和善的问题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生存问题,是一个能否活下去的问题。显然,如果你没有善的知识,你的生活就是在恶的观念的笼罩下,不断地损害自己的生存,以致完全毁灭死去。因此,不知道真正的善,你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因此,没有真理就没有生存。
现在,我们在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中发现,他们想逃避真理问题。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无法回答真理问题。但是,真理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存问题。实际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不得不面临“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样的问题;而斯多亚学派的寻找自身的善也无法避免“什么是真正的善”这样的问题。真理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当时还有另一个哲学流派,即怀疑论。怀疑论对真理问题即生存问题这一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人无法在判断中得到真理这一点也有清楚的认识。[③]在这两点认识的夹击下,怀疑论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悬搁判断。你一下判断,你就做出错的判断;所以人在判断中无法追求真理。但是,真理问题又是生存问题,无法避免。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悬搁判断,继续追求。怀疑论的推论思路十分深刻。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存不可能没有真理;而独断论者在真理判断中失去了真理;那些逃避真理问题的学派等于自杀;出路在哪里呢?——不放弃真理问题而又能追求真理的道路只能是怀疑论的悬搁判断。
柏拉图的认识论路线是从理性出发在判断中追求真理。这一路线最后走到怀疑论。怀疑论者还在硬着头皮说,他们还追求真理。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仍然是一个死胡同:你不知道真理,你怎么可能去追求真理?不知道真理就不可能追求真理。这个论证并不难理解。我们这样来看。设想我们是真理追求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A、B、C三个自称的真理论断。对于这三个真理论断,怀疑论者会如何面对?他们也许会说,把它们悬搁起来,继续追求。悬搁判断是为了继续追求真理;悬搁判断不是为了悬搁判断。也就是说,真理追求是要揭示真理;从而在追求的终点必须给出一个真理判断。真理判断迟早得给出;因而真理判断是不可避免的:A、B、C哪个才是真理?如果你说,A、B、C都不是真理;那你就下了一个判断:他们都不是真理。或者,你说A、B、C都不是真理;真理在D那里。你还是下了一个判断。因此,从柏拉图的认识路线出发,认识者就不可能不作判断。但是,认识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性(或自己的理解体系)作判断。考虑到对于一个认识者来说,正是因为自己没有真理,所以才追求真理;当他进行真理判断时,他所依据的是缺乏真理性的理解体系;这样的判断是无法给出真理判断的。于是,我们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我们必须进行真理判断;但同时我们不能给出真理判断。看来,柏拉图的认识论给自己以及后来者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真理之路:在判断中不可能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