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风格与人际关系(二):行为风格的重要
了解行为风格的重要性
通过我们对行为风格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跟别人的行为模式与受教的习惯,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怎样跟不同行为风格的人相处。有时候慢郎中遇到急惊风,两个人性格不同,就会产生摩擦与冲突。
通过对别人行为风格的认识,我们可以接纳不同的行为风格,进一步减少我们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张力。并且在家庭、工作与侍奉上可以跟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学习对所爱的人表达关心与爱意。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性格、习惯和我们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会产生厌恶、排斥等负面的情绪。如果透过彼此的了解,我们就会学习欣赏别人和我们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是接纳他,肯定他,也更懂得如何去欣赏他。这样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跟别人产生冲突的原因
我们跟别人产生人际冲突,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这个行为包括我们所说的话、表达的方式、说话者的行动,这些都会让人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之外,说话时的肢体动作、眼神、态度等都在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也可能是激怒别人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三种方式来描述。首先,是对他行为的观察,如果他不爱说话,我们会说他很内向;如果他很大声说话,他可能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我们也通过表情来判断,比如他看起来很难过或很生气。
第二,是我们根据自己的人格物质与内心的动机来判断。比如我们在工作单位,有些人工作很积极,我们会说他很有野心,想要作领导。有些人我们看不惯,就会说他是伪君子,表里不一。
第三,我们也会根据对别人情绪的反应,来对他作出判断。比如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因他讲话很刺耳,就会受不了。或者我们想跟人作朋友,跟他搭讪的时候,他就不理你,我们就会觉得他的架子大,不理人。或者有时候我们会从一个人的行为觉得很奇怪,怎么大热天的,还穿着一件厚外套。我们这样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是很主观、很片面的。这只是跟我们个人的一些经历有关,别人的表现不一定是我们所想像的。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行为的组成不只是口里说出来的话。所讲出来的话,只占了心里想要表达的7%。说话声调的语调是激昂高亢,还是平静低沉,占了别人来描述我们行为的38%。另外,非口语的行为,即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跟别人谈话的距离,占了行为组成的55%。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结论,但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么准确的。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从走路的快慢、说话的声音、安静、平稳或低沉,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一个人是笑口常开还是愁眉苦脸,声音是高亢还是低沉,可以判断他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也可以从身体的姿势是拘谨的还是放松的;目光的接触,是直接看着脸还是看着别处,来判断他的行为风格。谈话时理性的人会说“我认为”、“我想”,而感性的人会说“我感觉”、“我觉得”等。
还有,就是一个人讲话会不会常常使用肢体语言。有些人讲话时手势非常丰富,而有些人是一动不动的。有的人刚认识几分钟,他就会把八代祖宗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而有些人则需要你不断地提问,但他却只回答是或不是,他不会有更多的说明。每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过程当中,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神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的不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多姿。
心理学家菲利普斯把人不同的外显行为归纳为几种不同的基本的行为模式。他首先提到询问者跟讲说者。询问者就是你跟他谈话,对方总是保持沉默,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多说话。如果你问他喜欢什么,他会说“都可以”,是比较不果断的。他跟你相处的时候不会逼 -/迫你,是不具侵略性的,他不会让你感觉到他在指使你。但是另外一型的人讲话就会让人感到咄咄逼人,一讲起话来就可不会让你有插嘴的机会,在团体里面总是喜欢告诉别人“你该怎么做”,让人觉得比较霸道,好像有侵略性,让人有防卫心。这种人是比较果断的,让人觉得比较外向。
另外也有一种性格,在自高与自卑、外向与沉默之间是比较平衡的。他不自卑,但也不会太过强势,他和人相处的时候懂得尊重别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应该表达的时候会以一种尊重对方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又不会给你觉得施加压力。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性格。
形成性格造成不同行为模式的因素是挺复杂的。当神造我们的时候,我们是跟神一样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没有自高或自卑的缺点。但是因为人犯罪堕落之后,人格就变得四分五裂,负面的特质就跑出来了。不同的性格都有长处和弱点,但我们性格当中负面的部分会常常被引发出来,因此就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
透过对行为风格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性格有更多的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行为风格、人格特质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了解自己的强项,就能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所长;了解自己的弱点是什么,然后就能转弱为强,不断地克服我们的弱点,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地成长、成熟,生命也会越来越可爱。
TAG:行为
赞助商链接